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罗京26年无差错播报 揭秘新闻主播工作生活

在工作方面,罗京26年无差错播报似乎成了他最光辉的写照。 26年无差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有怎样的意义?

2009年6月5日清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资料图)

罗京的逝世,让很多同行遗憾失去了行业内一位最好的榜样,也让很多喜欢他的观众悲痛欲绝。郎永淳说,罗京老师在工作中的业务水平、态度等,都给后辈起到了表率作用。在工作方面,罗京26年无差错播报似乎成了他最光辉的写照。 26年无差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有怎样的意义?《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工作情况鲜为人知,很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他们播报新闻,但并不一定了解他们幕后的故事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罗京逝世,不少人认为是他繁重的工作导致身体出现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揭开新闻主播的工作生活。

目录

《新闻联播》发展过程——1996年改为直播主播压力增大编辑本段

1978年1月1日,一个在国人心目中拥有特殊地位的节目首次亮相荧屏,这就是央视《新闻联播》。刚开播时,国内没有录像设备,新闻都是用胶片拍回来,播音员配音。开始的两年播音员并不出镜,观众看到的只有新闻背景画面。 1979年底,播音员的图片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出现。赵忠祥告诉记者,第一次出现播音员图像时屏幕中只有他一个人,此后不久就出现了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的画面,这一形式沿用至今。

早期的时候,因为网络和通讯并不发达,《新闻联播》中播报的地方新闻很多都是几天前的,因为新闻资料要通过火车或者飞机送到北京,再洗印、编录,需要很长时间。另外,那时候也没有电脑和打印机,主播所念文字稿大部分是手写稿,稿件上经常有红笔、黑笔画出的各种修改痕迹。

1979年,《新闻联播》引进提示器。之后,又引进了录像设备,这样新闻就可以提前录播,为播音主持减轻不少压力。但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播改回直播。这次直播的意义与开播之初不同,那时是不得不直播,而这回主动改为直播,为《新闻联播》带来了时效性改革。

直播以后,主持人面对的压力更加巨大,这也导致一些节目出现“哈欠门”、“补妆门”。很少有主持人能够从工作开始就没有犯过错。这就证明,罗京的26年无差错播报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意义。如果不是强大的责任感和过人的工作能力,没有人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水准。

紧张工作揭秘——屡次涉险 罗京表现镇定化险为夷编辑本段

20多年的播报工作,罗京和搭档们遇到过无数次“险情”。我国播音界泰斗级人物张颂讲述了李瑞英和罗京遇到过的一次“险情”。那次,一条重大新闻开播后稿件才送到演播室,要求无间断口播15分钟。当时李瑞英藏在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件,罗京看到稿件的同时必须播报出来。突然有一张稿件李瑞英怎么也找不到了,急得满头大汗。好在罗京播完前一张稿件的最后几句时,李瑞英终于找到。尽管保证了播出新闻的无差错,但下台后,两人都虚脱了。

央视的一位工作人员讲述,在直播室外面的走廊上,直播时大家要保持安静。只有一次,她看见台里的领导站在走廊上焦急地喊:“稿子呢?稿送来了没有?”然后就看见一个记者,手拿着刚刚从传真上面撕下来的纸,奔进演播室。记者悄悄蹲下身子,把一张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纸送到了罗京的播报台前。当时所有领导都在外面,有人手里甚至还拿着一瓶麝香保心丸。但罗京没有皱一下眉头、没有流一滴汗,镇静地把陆续送来的17页半的纸,一字不差读完。

一分钟播300字口误可能导致“突然死亡”编辑本段

《新闻联播》主播李瑞英在介绍主播工作状况时说,以前的《新闻联播》播报速度是一分钟播180个字,现在信息量大了,一分钟必须达到300字,这种语速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很多人用这样的语速播新闻,别人是根本听不清楚的。

而最恐怖的还不是语速的提高,而是对《新闻联播》时间的限制。李瑞英说:“可能很多观众都看到,经常是主持人话音刚落,时间刚好7点30分。有时候最后一条新闻播完了,时间还剩二三十秒。这时导演往往会递短讯稿子过来,字都是严格卡死的,比如20秒上108字的短讯,主持人话音一落,就必定是下面节目的画面了。”

不仅工作紧张,他们还要面对严厉的制度。央视主持人有时候会因为一个口误而遭遇“突然死亡”,今天播完新闻,说不定明天就下课。李瑞英说:“差错一共分成A、B、C、D四个级别,最严重是A类,我们称为‘突然死亡法’,只要出现了,不管你是谁,你必须离开岗位。”

主播们在工作时都是一心多用,眼睛盯着提示器,嘴里播着新闻,手里挪着稿子,耳朵听导演的要求,还要不受其他人交流的影响,罗京能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保持26年无差错,绝对不是靠运气。

外貌要求严剪头发必须请示领导编辑本段

罗京在患病期间,一直很乐观,还和同事说:“等我头发长出来,就可以回去了。”众所周知,《新闻联播》对主持人的形象有着严格要求。主播在大多数时都是穿着西装,连颜色也没什么变化。发型上更是如此。罗京生前接受采访时说:“前两天我和台长说,我得剪头发。灯光师看了我的头发害怕,怕头发把灯打穿,出来影子要扣钱。我是为灯光师剪头发。可是台长不同意,说剪完了头发,大家就不认识你了。”

除了外表一成不变外,主持人还要保持严肃、庄重和沉稳的形象。罗京曾经拿同为央视主持人的毕福剑作比较:“唱歌我比毕福剑强,可是即使在他的节目中我也不敢表现。我们节目的形式不同,决定了表现方式不同。我走在街上,人家看到我会说‘那不是罗京吗?’可是没有人敢过来。要是看见毕福剑,肯定很多人跑上去喊‘老毕’。”

其实在《新闻联播》早期时候,主播形象更加单调。上世纪80年代,罗京、张宏民、李瑞英等新一批播音员进入《新闻联播》。那时候他们看到国外很多新鲜的播报方式,例如女主播的微笑。1984年,卢静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尝试了微笑播报的方式,此举在当时还引发了不少的争议,随后观众普遍反应良好。之后《新闻联播》的不少女主播都沿用了这种播报风格。

主播生活揭秘——睡觉做恶梦 闹钟一个赛一个编辑本段

工作紧张,在生活中主持人是不是会放松一点呢?一位央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主持人的生活也很紧张。播报新闻需要日日准时,配音工作则要随叫随到,一两点钟赶到台里录节目是很正常的。很多主播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工作绷紧神经。为了准点到岗,有人甚至每天上六个闹钟,在主播家中,闹钟一个赛一个。《新闻联播》女主播李修平在值早班时用三个闹钟,每隔五分钟定时一个。海霞“贪睡”得多,她用四五个闹钟,也是间隔五分钟。每次一到点,家里都是鼓乐齐鸣。主播这么做就是怕万一哪个闹钟没电了、停了、慢了、坏了、没听见了,对于他们来说,不能有万一。

长时间神经高度紧张,让很多主播都神经衰弱。李瑞英说:“《新闻联播》播音员有一个共同的情况,每个人都会做与《新闻联播》有关的恶梦,一般都是直播要开始……还没有拿到稿子,或者还没有化妆。”

主播们用这样一句广告词来形容自己的生活: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工作压力导致生活紧张,所以罗京患癌后,媒体纷纷猜测这和强大的工作压力相关。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贾红辉:从小爱玩打仗游戏,入伍后荣立一等功    下一篇 周纪龙:为262名残疾人的幸福领路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