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李军朝:坦克"卡壳"!危急时刻,他拎起工具箱钻了进去

面对大家对他竖起的大拇指,他平静地说:“在战场上,负责装备维修的技术保障人员虽然不会像战斗员那样冒着炮火冲锋陷阵,但同样要有血性,见了危险不能‘躲’,而应‘上’!”

???.jpg

李军朝正在检修坦克。

2017年初冬,第83集团军某旅装备保障场上,上士赵辉正窝在坦克里,对着自动装弹机发愣。

原来,这台自动装弹机出现了故障,2个多小时里,赵辉换了好几个零件,却始终没能修好。

正当赵辉急得满头冒汗之际,一个高高瘦瘦、皮肤黝黑的老士官步履匆匆赶来。

看故障、闻气味、测参数、查零件,一番“望闻问切”后,这名老士官手指夹着一个三极管说:“故障就在这里!”

不到十分钟,更换了三极管,故障迎刃而解。赵辉又惭愧又佩服。

这位老士官名叫李军朝,是该旅一级军士长、火控技师,因为修理技术过硬,大家都叫他“坦克神医”。

“李班长名气大着呢,集团军坦克部队都知道” ……一提起这个话题,战士们瞬间炸开了锅,争先恐后讲开了。

赵辉首先抢到了话语权:那年盛夏,旅坦克分队正在进行实弹射击。突然,一辆坦克意外“卡壳”,炮弹在炮膛里还没发射,自动装弹机又将另一枚炮弹推向了炮膛。所幸,炮弹卡在了距炮闩仅仅几厘米的地方,没有出现炸膛事故……

自动装弹机受计算机控制,出现类似险情主要是程序出错。当时,李军朝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清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情况万分危急!

“都撤到安全距离外去!”在现场负责技术保障的他顾不了那么多了,迅速疏散官兵,拎起工具箱就钻进了坦克。

关闭全车电源,检查相关部件,拧开炮弹引信,车舱内温度直逼50℃,可他的脑门却直冒冷汗……最后险情排除,他的迷彩服早已湿透。

面对大家对他竖起的大拇指,他平静地说:“在战场上,负责装备维修的技术保障人员虽然不会像战斗员那样冒着炮火冲锋陷阵,但同样要有血性,见了危险不能‘躲’,而应‘上’!”

“还有更‘神’的呢!”战士周晓东抢过话头,讲起了亲身经历的另一件事。

当时,部队参加红蓝对抗演习。双方实兵实弹、激战正酣,一辆坦克的电击发开关突然频繁跳闸,怎么也发射不了,急得炮手团团转。

坦克的电路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错综复杂,而电击发开关跳闸的原因又多种多样,通常情况下,光把线路“捋”一遍就需要几个小时,而战场不等人,现场指挥员只给李军朝10分钟。

时间这么紧,能行吗?

出乎意料,仅仅6分钟,李军朝就掂着工具箱从坦克里爬了出来:走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勾勒出了李军朝的军旅传奇:入伍27年,军龄只比旅长晚3个月,是全旅最老的兵;领衔攻关的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撰写的工作笔记被装甲兵技术学院编入修理工教材;曾荣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是全旅获得荣誉最多的兵……

如今,尽管早已荣誉等身并且到了要退休的年龄,李军朝却研究起了最新列装的某型坦克。他开玩笑道:“没听说哪个真正的医生会对研究新病症不感兴趣!”

目录

强军心语编辑本段


27年过去了,坦克驶过大地的隆隆声,几乎已经与我的心跳同频。——李军朝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蔡玉亭:1095天,“毛巾哥”这样炼成    下一篇 24小时随叫随到,他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漏诊误诊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