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辗转于山区,这位老师在孩子的诗里发现惊喜
49岁的董银柱是一名有着22年教学经验的乡村老师,他笑称自己是“中国移动“,哪个教学点有需要就移动到哪里。22年里,他被调动过10多次,最远的教学点离家大约100多公里,但调动再远,也从未离开大山。
他对诗歌感兴趣,在大山之间辗转之余写了600首诗并集结成册。他将这一爱好融入教育中,也鼓励山里的孩子们写诗、写文章,孩子一句“星星的善良”,让他倍感惊喜。
2019年1月13日晚,董银柱穿上正装,以青龙县七道河乡老师的身份参加第四届马云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河北省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的教师有五名,他是其中之一。颁奖词中提到“治贫先治愚,治愚文化先”是他的梦想。
这是他走出大山为数不多的一次,回去后他开始思考,如何找机会让孩子们多接触外面的世界。
大山里的教师:“哪里需要就移动到哪里”编辑本段
石城子小学被大山环抱着
河北青龙县七道河乡石城子小学四周被大山环绕,山脉绵延起伏,最高的山在董银柱看来海拔“得有一千六七百米”。2016年9月,他被调来这里教幼儿班和小学一年级。石城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胡凤伍说,自2010年撤点并校后,石城子小学只留有幼儿班和一年级,一年级以上并到石城子村中心小学。
学校离家里远,来回要走一条山路。董银柱平时住校,周末回家,为了周一8点能准时上课,他需要在夜里三点左右出发,翻山前往学校,深夜行走在一个人没有的大山里,“最少得五六个小时”。
当教师一开始并不是董银柱的理想,他从小对古诗词感兴趣,想靠文学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1990年,正上高三的董银柱放弃高考,想在家乡创办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计划最终失败,他赌气离开,到离家100多公里远的北戴河当了一名养路工人。
直到1994年,董银柱偶然得知家乡的小学有代课教师的空缺,他报了名并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半路出家的合同制老师”。 起初他并没有完全为此感到高兴,一度害怕“今后要被困在大山里。”
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教书育人22年,在大山里的各个教学点间调动了10多次。他笑说自己是“中国移动”,“哪里需要自己就移动到哪里。”
事实上,奔波于大山之间的教师不止董银柱一人。10多年前,他和另一名当地教师金芝一起在七道河中心小学做老师,后来因为调动两人再也没见过。10多年后,金芝和董银柱又都来到了石城子小学。“一见面发现都老了。”
调动过程中,董银柱也收获着感动,曾有多次要离开时,学生家长希望他一定要留下来。
1994年,当上老师不久的董银柱在当丈子乡一个教学点交了两个月,被通知调往中心小学。他没想到,两个月里学生和家长已经对他十分信任,对他极力挽留。
另一次是在1997年,董银柱当时在肖营子镇光明村小学,他当时的学生李春阳想澎湃新闻回忆,自己读那时五年级时,不光自己的班级,还有低年级的家长,曾联名想留住董老师继续在光明村任教。
董银柱说,在和孩子们相处时,“办公室几乎不怎么去,下课上课都和孩子们处在一块儿。”到了晚上,高年级的孩子需要上晚课,他会骑着车把没有人接的孩子一个个送回家。
董银柱很少离开大山,“经济条件不允许。”2019年1月12日,作为第四届马云乡村教师奖的获奖者,他第一次去三亚看海。他说大山的孩子看山看厌了,想跟他们一起走向外面的世界。
用诗歌激发孩子的文学兴趣编辑本段
董银柱是一个资深的古诗词爱好者,喜爱辛弃疾和苏轼的词。他给自己的笔名起名为青龙董旄,青龙是自己的家乡青龙县,旄意味先锋旗。
文学爱好融入了董银柱的教学工作,在闭塞的大山里,他鼓励学生写作,以此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1994年董银柱初当老师时,班上有位女同学写了一篇小作文,“主题是关于如何跟同学好好相处”。作文写得很有意思,他鼓励这位女同学发到《小学生学语文》上,最终这位女同学拿了15元的稿费。
在七道河中心小学教五年级时,董银柱提议建立“山魂文学社”,陆续有孩子将自己写的诗主动给他看。2004年,作为全七道河总校教师中第一个买电脑、打印机、装了宽带的老师,他把日常在教学过程中的创作和孩子们写的优秀作品放在了网上。
五年级往上孩子们写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往往能让董银柱感动。
比如一名男生写《春夜》:“我愿倦怠的人慢慢入睡 让夜风轻轻合上你的门扉。”又如一名女生写《心之流浪》,感慨时间的流逝,文章的最后“没有太阳的天空 并非一无所有 毕竟 它还拥有月亮的明静 星星的善良”。
“星星的善良。”董银柱说,他看到这个结尾感到了惊喜。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写诗感兴趣。董银柱记得,有一次刚去到一个新教学点,语文课上,学生问自己“老师你会写诗吗?”他对着黑板当场咏出《咏黑板》,孩子们“很兴奋。”
李春阳回忆,董老师讲起语文课时,声音很高,会利用课余时间讲关于古诗的写法,鼓励同学们写诗。董银柱说,他希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美好向往。
教学之余,董银柱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2017年,作为青龙县诗词学会副会长的他,将自己写的诗歌收录成册,名为《孤云集》一共近600首诗歌。这些诗歌大部分的时间是他在晚上一个人安静下来时写的。
金芝回忆,10多年前两人相遇,当时的董银柱看上去“像知识分子,喜欢出口成章。”他说当时两人在一个办公室内工作,“董兴致高了,会在办公室随口吟唱。”
“孩子王”的困惑与期望编辑本段
董银柱今年49岁,他身高1米6左右,130多斤,留着平头。个头不高的他,性格正直爽朗,笑称自己是“孩子王,喜欢和孩子们玩在一起。”
他所在的石城子小学目前有三名老师,在面对一群幼儿和一年级的孩子时“比待自己孩子多了一份耐心。”
青龙县七道河乡石城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胡凤伍说,石城子村属于“十三五贫困村”,石城子小学里的学生贫困生很多,都是石城子村的村民。金枝介绍,自己所带的幼儿班,15个孩子有7个是贫困户,一般贫困户4人,低保户3人。
面对这些家境贫困的孩子,董银柱的方法是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他们玩在一起,从不摆架子。
在董银柱的观察中,跟孩子们在一起“玩”,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绝佳时期。他常常会仔细留心同学们玩乐的神情,有没有不耐烦愁苦的表情,玩游戏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跑步的频率、速度的快慢等。“这孩子肯定有事。平时挺爱说话的,这几天为啥不爱说话呢?”董银柱注意到有孩子神情不对,便会主动关心。
董银柱特别留心班上一位叫朱欣楠小朋友。她今年上一年级,“是个识字能力很强的学生,只是性格内向。” 每到大课间休息时,别的小孩都在一起玩乐,只有她坐在教室内,“眼瞅着外面想玩又不敢玩。”
董银柱说,朱欣楠家里只有一位奶奶在照顾她,“奶奶连她大名都不知道,只记得喊她丫蛋。”
“你愿意叫丫蛋,还是朱欣楠?要是叫朱欣楠,你就去把手举起来跟他们一起玩。”董银柱希望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走出教室,融入大家。
除了要操心孩子们的吃喝睡之外,董银柱最关心的是“怎么让孩子能更好更快地识字?” 他说,有时为了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更好的识字,他会用顺口溜、简单的打油诗让学生们加深记忆。
但他又发愁“年纪大了,教学方法上会不会也老化?学生犯错了要不要惩罚?怎么惩罚比较好?”
董银柱清楚,山里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城里孩子没法比,比如县上重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成绩漂亮,阅读理解能力强”,而山里的教学点,一年级的孩子“还在学拼音,识字”。
这次从三亚回到家,董银柱开始想如何找机会让孩子们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把自己在三亚看海的经历放到朋友圈里,并写下文字“孩子们看,努力学习,争取未来的生活更好。”他始终认为,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上学才是走出大山最实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