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信使“拐杖哥”:每年走出一个两万五千里

鄂西,银装素裹,山高路险,张美冲早早地挎上沉重的邮包踏着积雪出发了,寂静的山路上与他为伴的还有他的“老伙伴”——拐杖。

张美冲走在送信的路上。

十五载严冬酷暑,有一个身影从未停下通往千百户农家坚定的脚步,身后留下的是三行深深的印记,那是由上百双解放布鞋和一个早已打磨锃亮的拐杖所留下的。48岁的张美冲带着对乡民饱满的爱和对事业的忠诚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他是个普通的乡镇邮递员,一个不平凡的“拐杖信使”。

目录

数字诠释责任编辑本段

2013年12月,鄂西,银装素裹,山高路险,张美冲早早地挎上沉重的邮包踏着积雪出发了,寂静的山路上与他为伴的还有他的“老伙伴”——拐杖。它早已成为张美冲驱蛇、赶狗、登山、涉水的一大法宝,村民们也因此亲切地称张美冲为“拐杖哥”。

1998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美冲成为一名扎根乡村的信使。到2013年,张美冲的邮递生涯已有15个年头。回忆过去,张美冲在邮递时四次被狗咬伤,一次被毒蛇咬伤,多次遭遇山洪、山体滑坡……每每想起这些生死考验,仍令人胆寒。许多人劝他放弃这份危险而辛苦的工作,张美冲也犹豫过,但他每次都告诉自己,“既然接手了这份工作,就要坚持!再苦也要坚持!村民需要我。”

每天步行约46公里崎岖山路,为7000余村民提供服务,每年走出一个两万五千里,至今15年行程累积约18万公里,送达邮件百余万件,无一丢失、损毁……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诠释着张美冲的坚守、忠诚和责任。

爱心铺就邮路编辑本段

“拐杖信使”的到达不仅为交通闭塞的村子带来了报刊、信件和包裹,而且还有张美冲的爱心。15年里,张美冲主动帮助村民购买生活用品,村子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张美冲爱心帮扶的主要对象。对村民的爱几乎洒遍了张美冲邮路上的每个角落。

80岁高龄的黄华阶老人和72岁的老伴儿刘坤元,儿女都在外地。张美冲经常为二老送去鞋帽、油米等生活物资,将老人视同自己的父母来孝敬。4岁半的张玉洁来自一个特殊家庭,她和两岁的妹妹是张美冲帮扶对象中年龄最小的,张美冲时常用自己并不高的收入为她们买衣服和零食。

因为经常帮助乡亲采购物资,让本就沉重的邮包更添负担,十几年下来,张美冲的肩膀也因此损伤,时常疼痛。一天妻子看着张美冲的背影打趣地说:“你怎么一肩高一肩低,像高低杠一样!”

常年的付出在美丽的山区开出了爱的花朵。张美冲将村民们当亲人,村民也把张美冲当作家人。2008年,张美冲的父亲去世,众多村民自发赶来奔丧,还组织了6头骡子帮他驮运物品。60多岁的张少清发现张美冲每次经过扯根坡,衣服都会被沿途植物上的露水打湿。张大爷花了10天时间,刀削斧砍,帮张美冲清理出了一条畅通的山间小道。

“长征路”背后的付出编辑本段

为了支持张美冲的工作,妻子李梅香也来到镇上的一个超市做零工。即便如此,每天都奔波在邮路上的张美冲也不能天天回家陪伴妻子。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张美冲坚持一个人跋山涉水的巨大动力。妻子对张美冲邮路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十分了解,时常嘱咐他天气寒冷要给老人送些棉袜去,给孩子买点吃的解解馋。

张美冲正在读高一的儿子住在城里的学校,几个月回一次家,也会时常陪父亲走一段邮路,每次都会感慨:“爸爸工作太辛苦了!”但他也同样能够理解父亲坚守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这个充满爱的家庭让张美冲不断前行在传递爱心的邮路上,一走就是15年。

记者跟随张美冲走了一段“属于”他的邮路,那份艰难和感动是不言而喻的。泥泞的山间小道,高海拔的村落,热泪盈眶的空巢老人,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这些画面定格在张美冲每年走出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艰苦的环境并未让这个中年男子退缩,相反他将更多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了服务乡民的行动中。

近日,张美冲的先进事迹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湖北省邮政公司专门开展了“向张美冲同志学习”等活动。随着邮政网点的进一步普及,是众多像张美冲这样的基层邮员架起了每个山村角落通往现代化中国的爱心之路。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6年走遍山西119个县市区,他用脚步探查传统之美     下一篇 老书记仉锁忠 忙着带大家奔幸福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