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帮大山里的孩子走出来 "山东哥哥"的18年坚守

从2002年至今,隋刚个人长期资助12个贵州学生完成学业,与友人筹集资金近40万元在贵州省建成希望小学,牵线搭桥组织爱心捐赠,为贵州山区学校送去上万件图书、文具、衣物。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镇乡下,有一座两层的小木屋,和这里的大部分木质吊脚楼一样,小木屋依山而建。但这座木屋又很“特别”,它有一个“山东哥哥助学工作站”的名字。这座木屋,凝聚了“山东哥哥”与贵州山区儿童之间的情谊,也见证了一位名叫隋刚的淄博“80后”小伙18年来的坚守。

目录

坚持18年,“山东哥哥”帮孩子走出山区编辑本段

1982年出生的隋刚,是淄博市张店区体育场街道金乔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从过去在工厂打工,每个月几百元工资,到现在自己跑运输生意,每个月3000多元工资,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有一件事他却一直坚持,那就是给贵州山区的孩子献爱心。

从2002年至今,隋刚个人长期资助12个贵州学生完成学业,与友人筹集资金近40万元在贵州省建成希望小学,牵线搭桥组织爱心捐赠,为贵州山区学校送去上万件图书、文具、衣物。

提起第一次产生资助山区孩子上学的想法,隋刚说那既是偶然,也是必然。“2002年,我在电视上看到贵州麻江县贫困学生罗秀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学习的故事,很受触动。”隋刚说,自己也在农村长大,儿时的生活同样贫苦。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0多元现金,寄给了远方的罗秀。此后,他便一直资助罗秀。

随着与罗秀的书信往来,隋刚对大山里孩子的生活状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之后几年前往贵州,看到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当时去贵州山区很受震撼,山区里的许多人一辈子没出过村子,自己带去的糖和果冻,那里的孩子根本没见过。”

从这之后,隋刚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孩子完成学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与自己资助的孩子通书信时,隋刚很少用本名,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用“山东哥哥”这个化名来代替。“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把书读好,‘山东哥哥’让孩子们知道我来自哪,也体现了山东人的实在和热情,这就足够了。”隋刚说。

“孩子们的成长,让我感到人生很有意义”编辑本段

多年来积攒的一张张颜色、大小不同的汇款单、转账单、快递单,被细心的隋刚整理在一起。这些写有或多或少数额的单据,是一名普通人关爱贵州山区贫困学生的见证。18年来,隋刚资助的孩子们陆续完成了学业,走出了大山。

1998年出生的张兰馨和田这,曾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也是隋刚资助的两个学生,如今两人都已进入大学就读。“他们两个家庭都很困难,父母生病,兄弟姐妹辍学的很多,知道他们的情况后,我每年都给他们寄生活费,还有文具、书等学习用品,一直到现在读大学。”隋刚说,看着两个孩子走出大山,上了大学,自己内心也是说不出的高兴。

“自己原先对这位‘山东哥哥’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个好心人。后来,慢慢了解了,才知道哥哥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却一直在坚持帮助我们。”张兰馨和田这告诉记者,上大学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而这一切要感谢隋刚的帮助。虽然接触并不多,但这位“山东哥哥”的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毕业后,我也会努力回报社会,向‘山东哥哥’一样,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张兰馨说。

隋刚多年来对贫困儿童资助的故事感动了身边很多人,也让他收获了不少荣誉称号。面对荣誉,隋刚却没有失去自我。“我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什么,能为孩子做什么才是我最在乎的。孩子们的成长,是我最开心的事,而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让我感到人生很有意义。”谈起18年来的坚持,隋刚的语气朴实而坚定。

 从一个隋刚到数千“山东哥哥”编辑本段

不仅自己助学,隋刚常常把贵州的情况告诉身边的朋友,不少人被隋刚的行为所感染,也加入了资助山区儿童的队伍。18年来,“山东哥哥”早已不只是隋刚一个人,而成为一个自发形成的公益组织,目前“山东哥哥”的队伍已近4000人,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上百万元,结对资助贫困生超过3000名。

“我从来不会搞募捐,而是牵线搭桥,让资助者直接给孩子们捐款。”隋刚说,现在每年去贵州,都会有同样心系山区的好心人同行。最开始,一行人每次前去助学时都无法当天返回县城,只能在村里存粮食的茅草屋凑合一宿。当地村民为了让“山东哥哥”有地方住,东拼西凑了一些木材,用三年时间,建起一座小木屋。如今,位于贵州台江县革一镇那座名为“山东哥哥助学工作站”的小木屋,成了山东、贵州两地爱心传递的纽带。

“十几年来,爱心人士的队伍一直在不断扩大,‘山东哥哥’这个称号,在贵州当地很多山村里被人知晓。当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见到我们来献爱心,也管我们叫‘哥哥’。”隋刚说,如今的“山东哥哥”早已成为一个爱心符号,这其中既有企业家、海外华侨,也有工薪阶层、农民工。因为对于献爱心而言,不需要区分地域和身份。

记者在隋刚居住的淄博张店区体育场街道各社区看到,爱心捐物已成常态。当地街道办事处根据隋刚实地采集的信息,定期组织辖区居民进行爱心捐赠。“献爱心是利己利人的好事,我们向隋刚学习,不是在口头上,更要行动起来。”淄博张店区体育场街道柳毅社区居民曹瑾说。

如今,重新审视18年来走过的路,隋刚的选择依然坚定。“虽然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帮助更多孩子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我感到有意义。这条爱心之路,今后不但要走下去,我还要呼吁更多的人携手相伴。”隋刚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硬核医生”张文宏 金句频出风趣幽默    下一篇 慈善家余彭年:首善万户“光明行” 不留身家与子孙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