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社区民警孙建设:"把群众放在心上就能把事干好"
憨厚的一笑,让你对他充满信任;朴实的话语,让你感受到他的真诚。孙建设,为了一个信念,为了一个理想,干了18年社区民警。他成功地成了这个小小社区的“名人”,成了这片土地的“名片”,成了百姓的“家里人”。
把群众放在心上,是他成功的理由。
“五步法”让他和群众亲密接触编辑本段
2007年,破解社区治安管理难题的“孙建设工作法”被媒体介绍到全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民警在小社区照样可以干出大事业。
1995年,孙建设从部队转业到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桥子派出所,成为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从此他将根扎在了百姓中。
起初的工作并不是很顺。他满怀热情入户走访登记,居民们不是“铁将军”把门,就是给他吃“闭门羹”,偶尔见了面也是冷若冰霜。经过一段“尴尬”后,他没有气馁。门进不去,就到街头巷尾找人拉话。渐渐的,社区的百姓发现这个没话找话的民警确实挺实在,他们开始逐渐接受了他。他有个常年在手的小册子,上面记满了社区的自然情况。他还亲手绘制了一张社区平面图,上面标出每家每户所在单元及楼层的位置,特别是重点管理人口的位置。上任不到4个月,他把管辖的1304户居民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
他在总结和社区百姓亲密接触的过程时,提出了“五步法”:第一步,替初次见面的百姓解决实在困难;第二步,利用节假日到居民家中走访;第三步,对一时见不上面的住户,采取留电话或委托邻里转告,先预约后走访;第四步,对不愿见面的住户,反复登门,以诚感人;第五步,对少数心存戒备的群众,采取与查煤气、水、电的工作人员一起入户的办法走访。“五步法”,让孙建设解决“入户难、见面难、沟通难、支持难”等社区民警普遍面临的难题,也成了锦州市公安局社区民警做好社区工作的“法宝”。
靠真诚办事打动群众编辑本段
社区百姓说,孙建设是靠真诚为群众办事打动了他们。
2004年10月的一天,孙建设入户走访一名困难职工时了解到,这名老人早年下岗并身患癌症;老伴患脑出血成了植物人,长年瘫痪在床;两个儿子都有严重残疾。一家四口栖身于25平方米的“地震棚”里,生活十分困难。孙建设经过多方沟通和努力,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并经常到家中看望,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2005年4月,老人因病去世,孙建设用双手轻轻揉搓着老人的眼眶,告慰老人:“您老就放心地走吧!家里今后的一切由我来照管。”这一幕,感动了在场所有的社区干部和居民。事后他多次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经过多方努力,区政府为这个家庭解决了一套60平方米的新住房。
一个有着上千户居民、数千口人的社区,居民难免有“舌头碰牙”“勺子碰锅沿”的时候,解决不好就可能激化矛盾。孙建设总是用心去协调解决这些问题,用真诚去化解这些矛盾,赢得居民的称赞。居民王某因工伤在家疗养,他养的狼狗扰民,邻里意见非常大,社区干部多次调解不成,几十户居民联合起来,想采取过激行为来解决。孙建设得知后,在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到王某家中耐心做工作,使他终于同意卖掉狼狗。此后,孙建设特意为王某选了一只小宠物狗。
社区平安是他最大的心愿编辑本段
孙建设的真诚让他在小小的社区有了“发言权”。他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和群防群治工作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支持和响应。他把社区劳动能力弱、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40周岁以上的妇女和50周岁以上的男子组织起来,成立了“4050”巡逻队,负责社区治安防范工作;组织成立了“四老”服务队,将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党员组织起来,请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和民事纠纷调解;针对社区内老大妈爱串门拉家常的特点,成立了“夕阳红侦缉队”,为小区治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孙建设将社区治安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社区百姓反映,自从社区有了孙警官,白天外出可以不锁门,夏天晚上睡觉可以不关窗,非常安全。
让周围民警敬佩的是,作为一个50多岁的老民警,孙建设一直坚持学习,把信息化成果融入社区治安管理中。为了学打字,他买了3张汉语拼音表,挂在办公室、书房和床头,随时随地看,不断强化记忆。谁都不会想到,在市公安局组织的信息化考试中他还名列前茅,并成为凌河分局年龄最大的一名信息化应用教官。他到社区采集各种信息,随时录入、更新,保证信息资源准确。他勇于创新,提出了建设“网上派出所”的设想,并将自己的电子信箱、QQ号码及电话号码制成卡片发放到群众手中。为保证与群众在线交流,他下班后在家当起了“网络警察”,接受居民咨询,汇总破案线索。
18年来,他工作过的3个社区都被评为优秀社区,他所在的警务室被锦州市公安局命名为“孙建设警务室”。他现在工作的文昌社区连续10年无刑事案件发生,无火灾、黄赌毒现象及群体性事件发生。
近年来,孙建设获得很多荣誉。面对这些荣誉,他常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更是一名党员,上要对得起党,下要对得起百姓,中间对得起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