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铁人”姜德明18年坚守“绿色梦想”:拄着双拐写议案 撑起“蚊帐”种水稻
白发、独腿、倔强,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农技铁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他的称号和身份。在江苏省射阳县,两次患癌、左腿高位截肢的老人姜德明,今年种的“蚊帐大米”再次引发社会关注。但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苦苦坚持了18年的“绿色梦想”延续下去。
独腿老人撑起“蚊帐”种水稻编辑本段
20顶巨大的“蚊帐”,按约每5亩一顶“盖”住水稻田,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
蚊帐不是人们用来防蚊虫的吗?在江苏省射阳县盘湾镇的这片田地里,却给水稻撑起了“蚊帐”。这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姜德明亲手创建培育的水稻生产基地,水稻生长的全程都覆盖着防虫网。
“就是为了给水稻防虫,整个生产过程不用防虫农药,并且全部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撑着双拐的姜德明缓步走在田埂上,一次次低头避开支撑“蚊帐”的钢绳。
这个“蚊帐”,其实是用尼龙线织成的防虫网,而每个巨型防虫网,都有几十根结实的钢丝牵引着,在末端用铆钉深深地固定在泥土中。姜德明说,防虫网可以把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阻隔在外面,进不到水稻田里产卵。
而稍加留意,在稻田间的道道田埂上,可以看到一排排深浅不一的印记。那是姜德明拔除杂草、查看苗情留下的。因为不用农药,田间地头的杂草较多,姜德明几乎一有空,就来“照料”这些水稻,又因为行动不便,有时只能拖着一条腿,用左手捏成拳头扎在土里,艰难地爬在田埂上一棵棵去拔。
“吃是民生第一大事,南方人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稻米,我以前一直在研究绿色蔬菜,现在还想在主粮安全上进行探索实践,于是有了将蔬菜的防虫网技术移植到水稻种植之中的想法。”姜德明说。
他认为,这样生产出来的,是绿色安全的放心大米,所以对外都说种的是“蚊帐大米”,而绿色、安全,正是他不辞艰难、辛苦努力的初衷。
“安全食品首先是生产出来的,只有从源头治理才能实现清洁生产。”曾经担任射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的姜德明说,普通水稻要用十多遍农药,肯定会有农药残留,而一顶蚊帐就能从源头解决虫害。
从“农技铁人”到“双拐代表”编辑本段
说起姜德明,射阳县十里八村的人都认识他,这位一直致力于推行食品安全的“农技铁人”,长期以来时刻关注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姜德明最早为人所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两次罹患癌症,却在农技推广一线坚守了30多年,他获得了“农技铁人”的称号。
1990年,姜德明不幸患骨癌,左腿高位截肢;1994年,癌细胞转移至肺部,又切除了一页肺叶。他在病床上钻研农业技术,拖着病体到田头推广新技术,先后完成蔬菜、植保等试验课题60余项,推广高效农业新技术4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10项……
多年前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姜德明拄着双拐写议案,致力推动我国《农产品(000061,股吧)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更在国内引起多方关注。
从2001年起,姜德明连续6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有关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议案。议案背后,是他拄着双拐一家一户调查研究,搜集分析了上万个数据。
功夫不负苦心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他递交了51份近10万字的议案和建议,内容涉及“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被大会采纳了44份。
然而,姜德明记得更清楚的,是18年前的一次亲身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病从口入”,并开始关注食品安全。
“我爱人喜欢吃黄瓜,1997年5月份,她在市场上买了四五根黄瓜,吃完就肚子疼、打滚,我稍微吃了几片,肚子也是隐隐地疼。”他说,当时心想着黄瓜只有防病的农药,但是吃了肚子疼就是农药超标或者刚刚才施用。
就是从那时开始,姜德明几乎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生产放心农产品的事业上。不仅推动相关立法,并且身体力行。
盼18年的“绿色梦想”能延续编辑本段
眼看着“蚊帐水稻”将迎来丰收,望着长势旺盛的水稻,18年来坚持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的姜德明,却站在田埂上,眉头紧锁。
“我这是早稻,10月初就要收获了,现在看来长势很好,肯定是丰收的。”姜德明说。射阳县作栽站推广研究员茆春太也介绍,姜德明去年就试种了5亩地,效果非常好,产量达每亩1300斤,挡虫的效果几乎达到100%。
令姜德明担忧的是,目前订单还不多,“下一季的土地流转费用都成了困难”,目前收到的实质性订单只有一笔5万元的。为了种植“蚊帐水稻”,他已把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拿了出来,还跟亲朋好友借了30多万元,甚至连本来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10多万元,也被他“挪用”了。
而在此之前,姜德明还先后创建了4个绿色蔬菜园,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拄着双拐挤公共汽车赶到试验基地,拖着高位截肢的躯体,亲手浇水、翻地、间苗。他说:让大家都能早日吃上绿色放心农产品,是今生最大的心愿。
对于家人,特别是退休后才扛起锄头干农活的妻子,姜德明一直心怀愧疚。18年来,妻子嵇惠芳一直陪在他身边,她一开始非常反对姜德明这样做,但因为心疼丈夫,拗不过他对生产放心食品的追求,最后还是妥协了。
姜德明说,为了“蚊帐大米”已经投入了60余万元,平均每亩的成本高达6000元,是普通水稻生产成本的4倍。如何将“蚊帐大米”推向市场,是他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仍在继续努力。而记者采访时,也碰到了一位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家,准备和姜德明洽谈合作。
对于已60岁出头的姜德明来说,如今的唯一的心愿,是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行列,继续延续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