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琢磨的医生段军:引入应急体系开发APP,他既有救人本领又有行医情怀
段军(中)正在进行超声检查示范教学。
他参与推广“蓝色代码”应急体系,当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一键式“报警”;他推动建立“快速反应团队”,利用互联网手段实时监控病人病情;他是医院航空医疗队核心成员,为北京冬奥会航空医疗救援积累了丰富经验……
他就是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获“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在他看来,做医生,既要有本领,也要有情怀。
引入“蓝色代码”应急体系,优化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一直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段军对“优化医疗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有着深刻的感触。
在全国调研后段军发现,普通病房的病人如果出现心脏骤停,首先是护士呼叫科室医生,如果科室医生来不及赶到现场,护士就只能自己先期进行复苏和抢救,相较经过专业训练的重症科医生,普通病房的医护应急处理能力差别很大,如何保障普通病房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成为难题。
2016年,段军在美国麻省总医院访学时对其“蓝色代码”应急体系印象尤为深刻:患者在普通病房或公共区域一旦出现猝死或意外情况,医护人员立即按下附近的蓝色按钮,3分钟内,“蓝色代码”行动小组的医生就会到病人身边参与并指挥抢救。
于是,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主导下,段军开始在中日友好医院引入“蓝色代码”应急体系:当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一键式“报警”,重症科医生会在3分钟内赶到现场,为患者展开一系列急救抢救流程,目前即将实现医院住院部、公共区域和行政区域的全覆盖。
此外,为了避免出现低风险手术死亡的情况,段军和团队开发了“设备掌控宝”APP,当病人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预设指标达到设定阈值时,软件就会在预先设定的医生手机上报警,此时“快速反应团队”会迅速介入,在患者病情变化和心脏骤停前进行诊治,采取尽可能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实施航空医疗救援仍需要演练、实战、总结和流程化,我们正在为北京冬奥会全力备战”
2011年,段军第一次参与航空医疗救援,是将内蒙古一位车祸重伤患者转运至中日友好医院治疗。“陆地交通转运需要近20个小时,航空医疗救援则大大缩短了转运时间。”段军意识到这种急救措施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便开始主动从事相关工作。
中日友好医院有专门的直升机停机坪,能同时停靠两架直升机,而且能夜航停机。冬奥会比赛场地环境复杂,车辆不便进入,如果有运动员受伤,即可第一时间通过直升机将病人转运至中日友好医院。但是,如何评估病人是否适合转运?如何“少折腾”病人?如何处理转运时的病情变化?除了探索合理完善的流程和规范外,段军认为要对转运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为此,他参与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航空医疗救援规范化培训班”,旨在培训更多能参与到航空医疗救援的医护人员。
为了避免因个人原因导致的病情误判和误处理,段军团队未来还将利用手机大小的“掌上超声”技术进行病情诊治,同时引入5G信号进行实时会诊,最大程度保障空中的医疗安全。
“实施航空医疗救援仍需要演练、实战、总结和流程化,我们正在为北京冬奥会全力备战。”段军说。
“只要有情怀,就会想怎么去救更多的人,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普通医生与重症科医生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以及进一步治疗的能力水平差别很大。在没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对病人转归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段军坦言。
作为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的主任导师,段军从2011年就开始普及和推广心肺复苏这一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他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公益培训,帮助基层单位、医院、学校等建立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培训致力于推广心肺复苏的骨干。
“我不抽烟不喝酒,平时除了在医院工作,就是外出讲学和培训。休息时喜欢‘宅’在家里,看论文、读文献、做课件。”段军笑着说,自2005年工作以来,自己就没怎么享受过假期,病人的病情稍有变化,他几乎要做到“随叫随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位外国运动员癫痫发作,被紧急送至中日友好医院。段军主动承担患者照护和值班的重任;直到患者病情稳定,他才离开医院。“我连续守了这位患者3天,加上之前上了一整天的班,这4天几乎没怎么合眼。”
由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段军的很多同事离职去往更高薪、清闲的岗位,但他仍选择坚守。“当医生一定要有情怀。每天只完成手头上的工作,服务的只是有限的人。只要有情怀,就会想怎么去救更多的人,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段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