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郎坤:6年不辍伴农民工子女一同成长
郎坤在给农民工子弟学校武汉凌智小学的孩子们上课。
高高的个子,齐耳的短发,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她就是郎坤,武汉理工大学2009级研究生。这位1984年出生在东北的满族姑娘,从事支教活动已6载有余,城市与山乡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凭着自己的执著与坚守,她为农民工子弟扛起一片别样的天空。
走进“屋顶小学”,她用爱心换来快乐编辑本段
武汉凌智小学,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小学,建在江汉区高家台菜市场楼上。学校的教室设在二楼,十个班的孩子都可以清晰地听见楼下讨价还价的声音。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活动游戏的空间,学校将楼顶改建成了操场,并升起了一面国旗,“屋顶小学”的“雅号”因此而来。
2005年3月,正在上大一的郎坤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屋顶小学”的报道。简陋的办学环境和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深深地触动了郎坤的心灵,她决定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经过反复沟通交流,她成了凌智小学的一名“编外教师”,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爱心之旅”。
为了汇集更多的爱心,郎坤向武汉理工大学的同学发出倡议,在全校招募支教老师。通过网上论坛发帖、校园散发传单,竟然收到了200多人的报名申请,大大超过了预期,最后只好通过面试选择20人组成了支教团。
在凌智小学,郎坤的团队主要负责“第二课堂”。根据各自的特长,支教团成员分成不同的教学组,分别上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英语。以前,学校因为缺乏专业教师很难开齐这些课程。为了给同学们做好“榜样”,郎坤总是支教团中最用功的一个,短短一年听课记录和心得体会就写了厚厚一本。
郎坤的“屋顶小学”农民工子女爱心服务队,获得了武汉理工大学的鼎力支持,成为学校志愿者行动的品牌项目之一。2008年,她被授予“武汉青年五四奖章”,成为当年唯一获此荣誉的在校学生。
筑梦“苗岭大山”,她用坚守诠释幸福编辑本段
2008年本科毕业后,准备上研究生的郎坤选择继续自己的爱心之旅。她成功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队长,远赴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龙里县城关有三所小学,郎坤被分到城关三小担任英语老师。这所学校农民工子女占90%,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六年级英语从ABC开始,高中语文从拼音开始,初中地理从认识贵州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开始……”支教团成员小邓如此总结教学的难度。为了突破山里孩子学习外语的畏难心理,郎坤对着镜子一遍遍大声演练,打开电脑反复琢磨优秀课程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倡导的“快乐英语、激情英语”终见成效,英语课成了孩子们最为期盼的课程。以前是上课难,此后是下课难,有时不得不请班主任出面“强制”下课。
“读完初中,再去打工”,小学围墙上的标语刺痛了郎坤的心。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她和队友建立了龙里县贫困学子项目库和“献爱心、送营养”鸡蛋工程助学基金,将贫困生调查表及贫困生照片等报送给一些爱心网站、爱心企业,寻求援手。
2009年贵州支教回到母校后,郎坤立即奔赴“屋顶小学”。最近,她又开始了自己谋划已久的“彩虹计划”,准备通过亲历助学、爱心联盟、融入武汉等主题行动,开展近100个志愿服务具体活动。“希望能动员武汉市高校志愿者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1000对共建关系,服务武汉6万至8万农民工子女。”郎坤说,这是她的目标,在引领更多志愿者帮扶贫困家庭儿童的路上,她将永不停歇。2010年12月,郎坤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