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治沙书记”董福财:“沙坨子植起的绿色希望”
“治沙书记”董福财
当清晨嗅到一抹绿的气息,人们会想起老书记董福财;当农忙的午后找处绿荫避暑,人们会感恩老书记董福财;当傍晚闲聊起渐厚的家底,人们说这要归功于老书记董福财……
如今,在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村民有太多的所知、所感、所言离不开村里已故老支书董福财。因为是这个执拗的老党员,穷尽自己的后半生带着村民与风沙搏斗,从大自然的手中硬生生抢回了村子,在这片荒沙坨子里根植下绿色的希望。
他留下一大笔遗产,是荒沙造林的奇迹
2015年3月21日,“治沙书记”董福财,因肝癌永远离开了那片他深爱的土地,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是他创造的荒沙地里的造林奇迹。
走进北甸子村,稍见黑色的土壤只有薄薄一层,用脚轻轻一搓便可见到白色的细沙。抬眼望去一棵棵并不茂盛却傲然挺立的樟子松,以及土壤层窜出头来的青草,谁能不感叹这是怎样一种坚持,能在荒沙地上种出一片林子。
“没有老书记,就没有这片林子,我们的村子也就不存在了。”北甸子村党支部副书记邢守龙说,当初是老书记决定造林治沙,是他说服大伙一起干,也是他让大伙坚持了近20年。
北甸子村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半个世纪前,这里因风沙侵袭一度成了不适合居住的沙地荒村。
在村民印象中,那时村子一棵树没有。春播时,一场大风,刚种下的种子多数被刮跑了,光补种就得一个多月。村里地不少,亩产就几百斤,而且越种越“瘦”,粮越打越少,日子越过越紧巴,村里小伙留不住,外村姑娘不愿来,人口数量开始下降。
如今,北甸子村森林覆盖率达到48%,高于全镇和彰武县的平均水平。董福财这些年来亲手栽下3万多棵树苗,带领全村累计栽树300多万株。随着风沙得到治理,北甸子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粮食亩产量由治沙之前的200多斤提高到近千斤。
他带领大伙儿栽下北甸子村的希望
今天的北甸子村,再没人怀疑,也再没人背地里骂那个认死理儿的老头。
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的一个工作组得出了考察结论:北甸子村不适合人居,并提出了整体移民规划,然后原地造林固沙。
“整体搬迁?”这个结果是董福财难以接受的,早就对治沙憋着一股劲儿的董福财决定带着村民自己干,一定把村子保住。
治沙要造林,道理谁都懂,村民也支持。但看着满眼的沙坨子,大伙儿打起退堂鼓。“这地咋能种树,谁也不愿跟着干。”村民马义说,“那时虽说老董是村主任,但也没啥家底,为给全村打个样,他贷款一万元,包下200亩荒沙坡植树固沙。”
不仅自己干,他还硬是把11个亲戚拉进来。“不种不行,老董天天劝,后期直接下任务。”董福财的亲家陈其华说,自己贷款5000元包了200亩地种树,连着失败3年。“养猪种地赚的钱全还贷款了,和老董做亲戚没占到一点便宜。”
董福财老伴刘玉莲回忆,那段时间老董拉上自己起早贪黑种树,家里活都耽搁了,日子过得又苦又穷,她说:“种树失败了,亲戚朋友埋怨,贷款还不上,老董竟把家里刚打下的部分粮食给人家抵债。”
矛盾、困难丝毫没影响董福财的决心,从坡下起步到逐步上移,从湿沙挖坑到见土下苗……经过努力,老董硬是琢磨出一套白沙上种树的法子。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退耕还林,好法子配上好政策,村里开始大规模造林。
有了林通了路,他已积劳成疾
造林治沙让大伙看到了希望,老伴刘玉莲本以为可以松口气,老董能照顾家了,没想到他又琢磨起修路。
村民刘玉国说,过去村里通往镇里只有一条6公里的沙土路,一过机动车就会陷进去,卖秋粮、买农资,全村统一组织马车。“我们运到镇里的粮食,一斤比别的村至少便宜五分钱,否则再运回来,不够工钱。”
耕地产粮少,村里不少人想搞养殖致富,没有像样的公路成为难题。老董开始不断地往返县里、镇里寻求帮助,并最终促成项目在2002年秋天立项。
随后解决自筹资金又是一道坎,作为支部书记,老董知道村里家底薄,自己白天带头做义工,晚上挨家挨户做工作。“人心齐、泰山移”,村里人在老董的带领下,在县乡的帮助下,靠手担肩扛、马拉人拽硬是修通了路。
王辉是这条路的直接受益者,他说:“过去没有运输条件,养牛10头左右够糊口,现在养牛100多头,一年能赚二三十万。”有了林子,有了路,全村人都富起来了。“十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几百元,现如今一户一年赚个三四万很正常。”邢守龙说。
林子有了,路通了,而老书记已经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老书记走了,他可以好好歇歇了。而在北甸子村,今年又补种了2000多亩林子,还种上了1500亩经济林;畜牧小区开建了,等到牲畜进小区,村子就更整洁了;三个屯间的路也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