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红军蔡长风:黄土高原上找甘泉

蔡长风所在的粮服股,专门负责解决部队吃水的问题。他们开展工作,首先是调查村里有没有汉族地主,地主家有没有水井。有的话,便没收了,先分给穷苦人家一部分,剩下的给战士们配给。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后,红三团和红二团被合编为陕甘支队一纵队二大队。蔡长风是大队的供给处粮服股股长。时隔多年后,在黄土高原上给部队找水、筹粮的动人场景,给他留下来一生的难忘回忆。

黄沙飞舞的高原

1935年9月23日,蔡长风随部队精神抖擞地出发,一路经新支、鸳鸯镇、通渭、界石镇等地,来到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

固原地处黄土高原,蔡长风随部队一路走,一路看。只见这里黄土地绵延起伏,俯仰之间,天是黄的,地也是黄的;远近观望,人身上是黄的,房子也是黄的。常常走了几十里,难遇一棵树,不见一块绿地,只能偶然看见一些稀稀拉拉的黄草。

11.jpg

俄界会议旧址。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通过了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建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

初秋时节,有时狂风大作,漫天黄沙飞舞,人不仅睁不开眼,也很容易迷失方向。同时,由于缺乏植被,多年雨水冲刷,这里沟壑密布。过沟时,一旦稍不注意便会人仰马翻;过沟时由于坡陡路滑,对于负重行军的战士们来说,更是比爬山还难。常常一条看起来不宽的沟,要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通过。

一天在行军时,蔡长风和战友向群众打听到,前方有个村庄叫“八百户”,于是非常高兴。一个战士兴奋地说道:“这下好了,有村子就有房子住喽!也许可以不用在野外宿营啦!”另一个战士也高兴地回应道:“是呀,既然叫‘八百户’,那么一定很大嘛!”

过了两个小时,“八百户”村出现在红军战士们面前。让人大失所望的是,这个村子不过20多户人家。村民们说,这一带的先辈们给村子取名时,都喜欢用“百户”,取人丁兴旺之意。

看来,部队还是需要露天宿营。蔡长风观察村民的房子,只见当地群众住的房子都是用黄土垒起来的,又矮又小,有的干脆不住房子,在黄土坎边挖口窑洞便住了人。

21.jpg

 哈达铺会议旧址。193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正式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整编方案

“红军有志气!”

蔡长风清晰地记得,部队刚到宁夏时,回民群众对红军的成见很深。那是由于长久以来国民党、军阀主导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使得那一带汉回关系紧张。再加上由于回民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并且对红军的政策主张不了解,因而导致回民群众见了红军就躲,不好做工作。

找不到回民群众,蔡长风这样的后勤干部就犯难了——部队的衣食住行,处处需要群众的帮助呀!因此,红军总政治部重申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反复强调一定要遵守新制定的《回民地区守则》。在此基础上,二大队供给处又制定了相关纪律:不准拿用回民器皿,不准随便进入回民家里,不准随便和回民妇女说话,不经主人同意不得占用回民的房子。

就这样,蔡长风每到一地,都首先与政治处的干部一同去寻找清真寺的阿訇,向其表明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再请阿訇向广大回民群众做工作。这个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回民群众的疑虑都解除了。

一次,蔡长风随部队在一个较大的回民村庄宿营。他的房东是一位村里颇有名望的老者。老者读书人出身,待人谦和,斯文有礼。当天晚上,老者和妻子热情地挽留蔡长风等人吃晚饭,并很有感触地说:“老朽虽身居乡里,但对红军先生早有所闻,军纪严明,秋毫不犯,尊敬老人,爱护老百姓,老朽我年逾古稀,真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的军队。中国有这样的军队,老百姓就有希望了!”

老者的妻子也附和道:“是啊!都说‘马家军’是回民的队伍,其实啊,他们比土匪都厉害,欺男霸女要东西。红军先生多好,说话和气,也不要老百姓的东西,烧把柴火都要过秤算钱。红军先生,你们就别走了,住在我们这里吧!”

蔡长风听了,心里暖暖的,回答道:“我们路过这里,暂时借住,还要北上抗日,打日本鬼子,打国民党反动派!”一听到蔡长风说“抗日”,老者非常高兴,跷起大拇指称赞道:“好样的,红军有志气!”

取水有纪律

黄土高原上,常年干旱,水比粮食更为珍贵。这里尽管沟壑密布,却多已干涸。即便有水,也又苦又涩,难以入口;若是勉强下咽,则必然导致身体不适——要么咽喉肿痛,要么腹泻。

有一次,蔡长风在长途行军时,口渴难耐,正好路过一条深沟,沟底有清水。蔡长风和战友们再也忍不住了,争抢着用手捧水喝,结果,水一入喉,嗓子便哑了,舌头也不能动了,甚至一时间话也说不出来了。原来这水含盐量极高,喝了不仅不解渴,还易使人脱水。

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队每到一处宿营,首要事情便是找水。当时,有钱人家里挖了很深的水井,当地普通群众用水则十分困难,完全靠收集雨水、雪水生活。每逢下雨、下雪,群众便将雨水、雪水收集起来,放入挖好的土水窖里,上锁由专人看管,按定量和人数供给。

蔡长风所在的粮服股,专门负责解决部队吃水的问题。他们开展工作,首先是调查村里有没有汉族地主,地主家有没有水井。有的话,便没收了,先分给穷苦人家一部分,剩下的给战士们配给。每当这时,战士们都喜气洋洋,哼着自编的歌谣来取水:“井水贵如油,一滴也别流,今日带足水,明日乐悠悠。”

31.jpg

固原长征纪念馆

有时,村里只有一两个小小的土水窖。窖口很小,每次只能放一只桶取水。蔡长风和战士们则宁愿先去野外找水,也不轻易给群众增加压力。除非是实在找不到水了,才到水窖取水。

取水有严格的纪律,蔡长风每次都安排专人在水窖边站岗执纪。取水时,战士们必须一字排队等候,分单位严格按量取水,不经批准任何战士不得擅自取水。用水时,除做饭、饮用和携带外,一律不准用水窖里的水洗脸、洗脚或擦澡。从水窖里取出的水,由于长久在地下,常常浑浊不清,并夹杂有鸡毛、烂草、动物粪便等异物。尽管如此,对于当时极度缺水的红军战士们来说,这水却无异于救命的甘露。

    摘编自《长征中的纪律故事》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38年前,他们在大樟树下投票选出“村民委员会”    下一篇 辽宁“治沙书记”董福财:“沙坨子植起的绿色希望”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