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钻研医术 他捧着医书在油菜地里读得入了迷
图为黄洪海在给村民量血压。
2013年6月26日,大雨。急促的敲门声在江苏省句容县张庙村村医黄洪海家门外响起,滕村两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冒雨赶来求医。黄洪海已经好几天没合眼了,此时的他眼球泛黄,已说不出话来,只见泪水顺着黑瘦的脸颊无声滑落。“不能再给大家看病了,他心里难过!”儿子黄昌辉已泣不成声。
两天后,62岁的黄洪海走了。屋外的石子路上挤满了从滕村、许巷、后村赶来为他送行的村民。这条连接张庙和许巷的5里石子路,黄洪海走了41年,从年轻小伙走成了鬓染霜雪的老人,直到生命尽头。
油菜地里钻研医书的赤脚医生编辑本段
1972年5月10日,黄洪海经过大队推荐和公社医院培训成为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穿上白大褂的他,感到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妻子杨先梅劝他:“赤脚医生能治个头疼脑热就够了,你还有啥不满足呢。”黄洪海却不认这个理儿:“赤脚医生也是医生,是医生就不能放着乡亲们的病不管!”
为了能治更多的病,黄洪海买来医学方面的书摞在床头,一有时间就抓紧阅读。“每天早上3点,他就起来了。”杨先梅说,黄洪海一早下地干农活,家里的12亩地都是他在打理,“让他多睡会儿,他不肯,说早点起,干完活还能看会儿书。”
黄洪海对医书的“钻”劲儿也让儿子黄昌辉佩服不已。“有年春天家里装修,屋里吵得人待不下去。午觉起来没寻见父亲,等到太阳下山了我和妹妹才发现,原来他一直蹲在油菜地里,捧着本医书读得入了迷。”
潜心钻研医学知识让黄洪海在乡里每年组织的村医考核中名列前茅。但黄洪海并不满足,为了缩小自己和大医院医生的差距,他向村民借来他们去县里、市里医院看病的病例,研究县、市里医生看病用药的剂量。张庙村村医李金安提起这个同行,连连感慨:“一个村医对自己的医术这么较真儿,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村民离不开的好大夫编辑本段
在许巷村党委副书记王兆兵的印象中,每次他们家吃晚饭时,卫生室的灯都还亮着,“他怕关门早了,回来迟的村民看病没处去。”后来,村卫生室的门上多了张白色的字条,上面写着“黄洪海,139xxxx0376”。王兆兵说:“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就怕大家有个急事找不到他。”
对黄洪海来说,半夜出诊也是常有的事儿。“什么时候叫他,他就什么时候来卫生室,有时一天过来好几趟,甚至凌晨3点、5点叫他,他从来都没有嫌烦过。”一提起黄洪海,村民吴万根,这个七尺的汉子就禁不住抹泪。
20年前,在句容电信局打工的吴万根被查出乙肝,在市医院待了两天就花掉了上千元。高额的治疗费让他犯了难,只好简单地配些中药回家静养,在家一待就是3年,工作也丢了。由于乙肝有传染性,他不敢到卫生所治疗。黄洪海知道后,连续3个月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吴万根家帮他挂水。“上门费、手续费他都没有收,知道我拿不出钱来,他就跟我讲:‘药费没关系,到年底再说。’”在吴万根家的墙上,黄洪海的号码被描了又描,他说:“这个号码是要记一辈子的。”
把黄洪海记在心里的村民太多了,冠心病发作的吴常英老人,扭伤了腰的王华英阿婆,误食农药的曲家妹子……黄洪海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村民,留给自己的时间却少得可怜,除了每年大年初一的短暂歇息,他从来没有休息过。
一辈子不求人的老村医开了口编辑本段
端午节前夕,这位一辈子不求人的老村医开了口。
“他来找我帮忙打些粽叶,我把粽叶送过去的时候,他还硬塞了两包糖给我。”73岁的耿荣芳有些诧异。“他找我细细地问起土地流转的事,说想把家里的12亩地流转一部分出去。”村党委书记吴烈进当时就觉得奇怪。
村里人发现,黄洪海不再骑着那辆老旧的电瓶车出诊了,儿媳潘学萍每天两趟开车接送他。也有人发现黄医生瘦了,问怎么回事,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瘦子。只有黄洪海的家人知道怎么回事。原先黄洪海的肚子一直痛,他一直拖着,称自己没时间检查。今年年初,家人逼着他做了个核磁共振成像,竟查出了胰腺癌伴肝转移,晚期。然而在生命气若游丝的时刻,他竟拒绝了医院化疗的建议,拒绝了儿子陪他去北京治疗的安排。“我病了,但不能影响乡亲们看病。”大家都极力劝他,他急得跺着脚,径直往医院外走。拗不过他,家人只好随了他。他又反复叮嘱,回到村子,谁都不许把他的病说出去。
第二天,黄洪海照常去村卫生室上班,没有人知道癌细胞正在他的体内扩散。他夜里疼得睡不着觉,白天靠左胳膊上的止痛贴和每天一颗的止痛药把一天的问诊支撑下来,不在村民们面前透露自己一丝一毫的痛苦。
直到6月12日,卫生所的门锁了一天。这时的黄洪海已经完全不能下床,双腿开始大面积浮肿,癌症的秘密一下子传遍整个村子:“这病要能治好,我们每家每户都愿意出钱给他治疗!”“求钱求官难求这么好的大夫呀!”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黄洪海看来,医好村民的病就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这些年来,经他之手诊治的病人累计超过十万人次。黄洪海用41年守护了村民们14965个日日夜夜,用仁心仁德兑现了一名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走向大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