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九旬夫妇捐资助学30年,先后捐款10多万元

2009年,两位老人将自己的10万元积蓄分4次捐献给希望工程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设立了“周效惠爱心助学基金”,而这些钱是二老离休以来的全部积蓄。

u=1890250203,98833348&fm=26&gp=0.jpg

走在兰州街头,你可能会碰见一对穿着简朴的九旬夫妇。每天早上,他们都会搭公交车去老年大学上课,而即使是去离家10公里之外、没有直达公交车的博物馆参观,他们还是会坐公交……

然而正是他们,在近30年的时间里坚持捐资助学,先后捐款10多万元,也成为甘肃省为希望工程捐款持续时间最长的个人。

“我和老伴出身都很苦。我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刚好我家前面就是一个私塾,我就常躲在私塾外面听先生讲课,后来被那里的老先生发现,就告诉家里可以让我免费听课,我才有了走进学堂的机会。而之后又经过很多努力才上了高中。”周效惠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

同样的切身感受使两位老人对于困难家庭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倍加关注。

“自从1983年离休后,我们就每年拿出1个月的工资助学。从刚开始是几十元、到几百元、再到后来的上千元。”王成钦老人说。除此之外,夫妇俩还坚持给王成钦老人的家乡山东、工作过的青海玉树和甘肃的一些农村中小学校购买文具和书籍。

如今,两位老人仍然住在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住宅楼里。上世纪50年代的箱子、60年代的桌子、70年代的五斗橱……简朴的陈设陪伴着这对豁达而善良的老人。

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雷仰苓介绍说:“从我们基金会1991年成立起,两位老人每年都会捐款。二老是甘肃省为希望工程捐款持续时间最久的个人捐助者。”

2009年,两位老人将自己的10万元积蓄分4次捐献给希望工程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设立了“周效惠爱心助学基金”,而这些钱是二老离休以来的全部积蓄。

今年初,二老又一起来到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次,他们向“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捐出了5000元现金和一枚价值约3000元的金戒指。这枚刻有“母亲”二字的戒指是去年周效惠老人90岁生日时,五位子女送给老人的生日礼物。

“当时老人说出戒指的来历时我们特别不忍心,都劝她把戒指拿回去。”雷仰苓回忆道,“可二老却说,子女的心意也领了,这枚戒指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就把它捐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吧。”

现在,老人的这笔捐款已经成为在沙海中迎风挺立的树苗。两位老人说:“只要我们活着,我们的捐助就会一直继续下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涉外第一市”秀水街的40年变迁:从“脏乱差”到“个转企”    下一篇 热依木夫妇:“良心馕”铺就幸福路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