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昂嘎:用生命演绎康巴情怀

走过草原,作为三江源的儿子,他时刻倾听着血脉深处的马蹄声;在草原深处的沟壑里,留有他漫步雪域的脚印。

fileImg

走进昂嘎的家,让人感觉心疼。

这是一套普通的单元房,在重建后的玉树随处可见,屋里没有多少像样的家具。没有了男主人,屋子显得很空。

灾后重建以来,很多玉树人都搬进了新房,日子还得继续。昂嘎搬进新房不久,就住进了医院。终因劳累过度于2014年1月12日不幸离世,将生命定格在了63岁。

“其实,家人早已买好13日去北京的机票,为父亲做治疗,几千个日日夜夜能顶住,可父亲就没挺过这一天。”昂嘎的女儿更松德吉说。

30多年前,从青海民族大学毕业的昂嘎,因各方面表现优异而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主动申请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玉树。

从最初的普通科员到最后玉树藏族自治州前政协副主席兼州文联主席,昂嘎长期致力于玉树文化事业的研究、创作、发展和宣传工作,打造玉树“三江之源、歌舞之乡、牦牛之地、唐蕃古道”文化品牌。

“我的额头是巴颜喀拉山,一双眼睛是高原姊妹湖,两个鼻孔是长江和黄河。我洁白的牙齿永远不会脱落,我浓密的黑发永远不会变白,我嘹亮的歌喉永远不会嘶哑,我滚烫的热血永远不会冰冷,我赤诚的心灵永远不会变色。”这是昂嘎眼中的自己。

走过草原,作为三江源的儿子,他时刻倾听着血脉深处的马蹄声;在草原深处的沟壑里,留有他漫步雪域的脚印。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昂嘎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带病完成舞剧《玉树不会忘记》创作和排练。该剧在全国巡演后,受到广泛好评。

2013年10月,玉树全面完成灾后重建,州委、州政府决定为全国、全省、全州人民以及援建单位奉献一台文艺演出。已经退休的昂嘎主动请命,担任演出总指挥。那时他已是肝癌晚期。

那场演出,经历了劫难的三江源儿女们表达着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藏族群众甩开长袖,尽情展现着康巴歌舞的魅力,援建单位的劳模披红挂绿骑马进入会场,场面感人……

演出接近尾声,一曲高亢而深情的歌声凌空响起——《再唱山歌给党听》——这首在康巴藏区被人们广泛传唱的音乐戳中了很多人的泪腺,令现场观众动容。

“党的恩情似海深,我把党来比母亲。”简单的歌词更像是玉树各族群众和昂嘎对祖国母亲的内心独白。

上世纪80年代末,由昂嘎整理出版的歌碟《潇洒的康巴人》,汇集了雪域高原广为流传的藏歌精华,在康巴藏区被誉为“无法超越的艺术盛宴”。

他曾说,故乡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样富有情怀的概括,至今仍是玉树人的骄傲。

昂嘎的家人至今珍藏着30多年前他创作的电视专题片《格拉丹东的儿女》的脚本,泛黄的稿纸上,满怀他对故乡的深情。为了拍摄纪录片,他200多天没有踏进家门,该作品最终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

“三江源很远,玉树很远,我要用艺术宣传故乡,这是党赋予我的使命。”这是昂嘎生前挂在嘴边的话。

昂嘎将生命献给了这片雪域故土。几年来,家人对于昂嘎的思念却是越来越重。妻子拉珍常常拿起一件灰色抓绒服,痛哭,“这是他身前常穿的一件衣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昂嘎用生命谱写着对党的忠诚,铮铮康巴汉子,是领导干部的楷模。”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文国栋这样评价他。

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没有按当地风俗天葬,而是进行了火葬。依他嘱咐,骨灰一部分撒在了结古彭措达泽山上,一部分撒在了巴塘河里。

“父亲是个文人,他的思想、他对雪域的爱是一笔财富,值得我们珍藏!”更松德吉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改革开放40年:香港精耕国家金融“试验田”    下一篇 为“渐冻人”解“冻”的中医大师:期望用祖国医学造福更多人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