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亿元村”大邱庄的绿色蜕变之路
张玉银(左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秋日清晨,团泊洼上薄雾渐散。诗人郭小川笔下这位“羞羞答答的少女”,轻轻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沉睡在团泊洼畔的大邱庄醒来了。一辆辆卡车从这里呼啸而出,满载钢材驶向远方,把鳞次栉比的楼宇、厂房抛在身后。
虽是农村,这里直冲耳鼓的却是“工业交响曲”的强劲律动。
这首曲子已鸣响了35年。1978年,天津静海县大邱庄办起了第一家冷轧钢厂,也迈出了中国农村改革里程碑式的一步。十几年后,大邱庄从“讨饭村”变成了中国首个“亿元村”,走出了一条全国瞩目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然而,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波折过后,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集中显露,大邱庄逐渐从时代潮头跌落。1993年11月18日,大邱庄撤村建镇,全面整改,开始了又一次艰辛探索。
20年弹指一挥间。经过3次行政区划调整,今天的大邱庄,已从原来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居民4700多人的村庄,扩容为一个124平方公里、26个村(街)、11万常住人口的新型城镇,经济状况、生态环境、人民风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仍然是大邱庄这20年的关键词。
“一切不符合发展实际的东西,都要改。是改革,让大邱庄的经济再次起飞;是改革,让生活的幸福感不断攀升;是改革,让我们对明天更有信心。”大邱庄人这样评价。
眼见为实。今天的大邱庄是怎样一番气象?怀着期待,记者踏上了这片风云激荡的土地。
转型进行曲编辑本段
走进大邱庄,“钢铁”二字仍无处不在。但今天的钢铁产业,与20年前已大不相同。
刚从阿根廷洽谈业务回来,周文军便匆匆走向实验楼工地。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正进行收尾装修,价值1000多万元的实验设备即将投入使用。
“只卖产品的时代快过去了,要用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打开市场。”这位43岁的联众钢管公司董事长深思熟虑。
他格外重视科技研发。去年,公司拿下了“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资质,今年又设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国茂领衔的“院士工作站”,并与中国钢铁研究院合作研发新型管材。投产仅7年,产品便从普通家用焊管升级为石油套管、天然气输送管等新型管材,销路大增。
联众公司的探索,正是大邱庄产业转型之路的缩影。
建镇之初,困难重重:大邱庄钢铁加工企业“一家独大”,且全部归属集体所有,滋生了新型“大锅饭”现象。企业承担着全村人的所有福利,负担沉重,前行困难,以致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随后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华钢材反倾销,更令其效益一再滑坡。
改革势在必行。怎么改,从何入手?几任镇领导班子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69岁的张玉银对当年的改革记忆犹新。1993年底,他被任命为万全集团总经理。就在内忧外困几乎“干不下去”的时候,镇领导班子召集全村主要企业负责人,远赴温州,开了7天“闭门会”。
“话题就一个:大邱庄问题出在哪儿?到底怎么改?改革目标是什么?最后下了决心:统一思想,咬紧牙关,要动,就动个大手术!”张玉银说。
1995年,大邱庄改制全面开始。首先取消原有的14项福利,把企业解放出来,轻装上阵;然后是企业全面改制,公有变民营,“集体退出来,能人组起来”,明晰产权,激发活力。
由于转型及时彻底,加之宏观调控后国家扶持力度加大、国际经济形势好转,大邱庄逐渐恢复了生机。
今天,大邱庄的改革愈加深入。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攻关重点,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思路下,钢铁企业纷纷着手升级设备、更新产品,开始走出“低端焊管满天下”的困局,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吉宇薄板有限公司的精密冷轧薄板、富盛钢管公司的不锈钢产品、“友发”牌镀锌管等产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凭借2600多家工贸企业、3000万吨的年钢材加工能力,大邱庄获得了“中国钢管产业集群名镇”称号,并成为焊管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中国焊管第一乡”。2012年,全镇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税收10亿元。
“工业饭”越来越诱人,一向被忽视的农业也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开了步子。
走进镇西头的津美设施农业园,600个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翠绿的黄瓜、艳丽的西红柿、灿黄的金蜜龙瓜等挂满藤架。
村民刘世祥正在棚中忙碌着。他租种了21个大棚,收益超出预期:“头一次感觉种地这么可心!一个棚每年收入4万多元,销路也不愁,有园区和超市等建立的‘产销直通车’呢!”
津美街农业园只是大邱庄特色农业的代表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镇领导班子意识到:工业农业就像两条腿,哪条迈不开,步子都走不快。于是,大邱庄的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今天,设施农业园区达到6000亩,全镇26个街村都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
工业发家,农业保家。未来几年,全镇将投资15亿元,建设万亩林地、万亩设施农业、万亩高效农业,培育生猪繁育、禽类养殖、水产养殖和农技推广四大基地,让乡亲们都尝到“绿色经济”的甜头。
目前,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项目正不断落户大邱庄,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总部经济区已开工,以智慧产业研发转化为主旨的智慧产业园区足音渐近。更多梦想,等待着大邱庄人去实现。
幸福咏叹调编辑本段
经济发展走上正轨,生活富足便不再遥远。
坐在自家380平方米的别墅里,张玉银感慨万千。屋内家电俱备,院里停着一辆宝马、一辆雷克萨斯,是他和儿子的代步工具。
“早前的大邱庄,‘喝苦水、吃菜帮,糠菜代替半年粮’。后来集体经济上去了,个人生活改善了。撤村建镇后更滋润了,家家盖起小洋楼、开上私家车,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好日子不止眷顾“老大邱庄人”。
镇区北部,一大片楼群正拔地而起。这里是新建的农民居住区,按照天津市第四批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规划,2016年,全镇26个村街的12700户农民将集中住进这个总投资150亿元的现代化新家园。
常有村民来到这里,看着新家一层层“长高”,盘算着日后的好光景。虽然即将“进城”,但他们没有过多担忧,因为依托“农业产业区、工业示范区、农民居住区‘三区联动’”战略,还迁农户将在5年内实现“一户一套房子、一户一个大棚、一户一个商业门脸、一户一个工业就业岗位、五户一个老板”的愿景,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五户一个老板”,几乎已成为现实。在大邱庄的11万人口中,外来人口达7万之多,其中也有不少“老板”。大邱庄给他们的是富足,更是归属感。
齐齐哈尔人刘宝成已在大邱庄生活了22年。先做电工,后做管理,1997年开始做生意。15年来,当年不起眼的小门脸变成了占地两层的“天宝盛计算机有限科技公司”,他也彻底融入了这片土地。
“这里有活力、机会多,我们享受和本地人一样的待遇,孩子上学也一视同仁。就在这儿扎根了!”
令大邱庄人感到安逸的,还有逐渐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
77岁的津美街村民王殿臣对晚年生活“很放心”:政府给免费上了养老保险,还为60岁以上村民发放每月300元至900元的补贴。村里每月发工资,集体租赁的四五千亩地又能分红。
2013年7月21日,正在西北工业大学读研二的巨家庄村大学生史振海领到了5000元助学补贴。这是福慧助学基金发放的第5个年头,全镇每位在籍大学生都可领取。“这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更给了我精神鼓励。家乡真的很温暖!”
在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助困、助学、助残”3大基金稳稳托住每个人的生活,使大邱庄人“困有所济、学有所助、残有所帮”。
生态交响乐编辑本段
每周,刘淑杰都要开车去市里进货。途经团泊洼,碧水绿树、游鱼飞鸟一一闯入视线,便觉得“眼睛和心都醉了”。
她的“文汇书店”开在大邱庄著名商业街——香港街上,15年来,这条街也越变越亮丽。“虽然咱这是个村,但走在路上,从不觉得灰头土脸。为啥?环境好,抬人!”她乐呵呵地说。
在大邱庄生活了一辈子,张玉银最满意现在的环境。每天清晨,他都会出去遛遛弯、看看景。“以前上街一吸气,一股煤烟味,现在好了,喘气儿舒服,眼前也绿起来了。环卫车唱着歌儿,一天来回好多遍,洒扫得可干净!”
建镇之初,大邱庄面貌截然不同——村里“处处点火、户户冒烟”,整个村子就像只巨型“炼钢炉”。因为工业废水随意排放,村里的主要河流港团河、青年渠被戏称为“两条黄河”。
是继续牺牲环境换取高效益,还是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答案毋庸置疑。
2004年,一场扎扎实实的“环境保卫战”拉开帷幕。建设污水处理厂、全面清淤治理河道、成立环保巡查队……至今,全镇为治污降耗已累计投入6亿多元。
企业是防控污染的重点。镇党委加强了对企业家的环保教育,抬高了企业的环保门槛,先后关停了14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
可喜的是,环保意识已在企业家们大脑中扎下根来。
“这里的设备采用最新的循环酸洗技术,污染降到了最低。”站在2011年投产的吉宇薄板有限公司厂房内,董事长刘凤岐大手一挥,“一套设备就能买岐丰的一大片厂房,但是值得。”
岐丰集团是他2004年创立的企业。舍得用高昂成本引进最新生产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环保。他把“生态”看作是否上一个项目的首要考量条件,专设一位副总负责环保。在厂区周围的排水沟渠里,养了很多鱼,时刻监督着水质的清洁。
友发钢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茂津也很早就行动起来了。不久前,友信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将各企业排放的废酸循环利用生产磁粉,用于打印耗材。“虽然我们从事的是黑色金属加工,但绝不能给家乡的美丽‘抹黑’。”他说。
2011年,大邱庄成为全国首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镇之一。一场更高标准的“绿色保卫战”,就此开始。
文明最强音编辑本段
再振腾飞之翼的大邱庄人,对稳定、文明有更深的认同与渴望。
“撤村建镇后,我们的工作一直围绕着两点:一要稳定,二要发展,坚决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镇党委副书记李运奇说。
要提升一方文明程度,党员干部首先要有“正能量”。
2012年夏,大邱庄遭遇了35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冲到了救灾现场。
在扛沙袋堵决口的人群中,一个虚弱的身影引人注意。大家认出后很惊讶:那是党员胡春森,他刚刚化疗出院不久啊!劝他回去休息,他摆摆手,又奔波在风雨中。
各村街的党员干部也冲在了第一线。岳庄子村支部书记王福忠,挨家挨户走访慰问;大屯村书记徐万岐,在胸口深的积水中组织抢险,一泡就是一天;普通党员常维华、董炳军,顶着瓢泼大雨冲进土坯房转移群众,刚出来,房屋轰然倒塌……
十多天后,洪水退去,972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没有一人因灾伤亡。党员干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战斗堡垒”的真义。
大邱庄遍地是企业。镇党委确立了“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思路,目前全镇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没有党员的企业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方法,在企业中建起党的基层组织67个,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镇政府的工作安排中,文化、教育、普法等历来是重中之重。
副镇长李德玲告诉记者,全镇共有16所中小学、17所幼儿园,力求提升下一代的文化道德素养;26个村街都建成了农家书屋,还定期开展“法律进乡村”等普法活动,让人们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避免“小富即满”、自我膨胀的心态。现在,全镇百姓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养成了遇事先“请教”法律的良好习惯。
“文明指数”渐攀新高,互帮互助也成为常态。企业家们带头做慈善,普通百姓紧紧跟上。公益热潮经久不息,汇聚成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
在大邱庄镇政府院内,16个大字被高高“举”在人们眼前。“艰苦创业、拼搏务实、勇于改革、敢为人先。”每当看到它,一种使命感便在党员干部们心中升腾。
“今日大邱庄是历史的延续,又是未来的起点。前路漫漫,我们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在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关怀下,按照‘三区联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生态、智慧、文明、富裕’的崭新大邱庄,让这面‘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旗帜’重新飘扬。”
这就是大邱庄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