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25年来,他用自己微薄的抚恤金为集体办事情、接济困难群众

朱彦夫又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亲自担任教员,教群众识字。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在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住,弹壳扎进残臂钻心地疼,他仍然坚持。

8.jpg

 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他失去了双手双脚,然而,这并未阻止他带领百姓走上致富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25岁的他成了乡亲们的致富“领路人”。朱彦夫,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却说:“我这个条件,大家能选我当支书,我无以为报,唯有一个字:拼!”

 知识兴农:山村夜校点亮致富明灯

 1957年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于是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只能拿出自己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图书室乍一开张,乡亲们因为新鲜,都往图书室里钻,但时间不长就冷落下来。朱彦夫深知其中的原因——乡亲们没几个识字的,许多村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朱彦夫又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亲自担任教员,教群众识字。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在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住,弹壳扎进残臂钻心地疼,他仍然坚持。

 两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凡是识字的,也都是在夜校里学出来的。

 改水改地:让水润荒山粮满仓

 张家泉村的地势是“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割得七零八落。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而是先用石头把沟棚(编者注:搭成棚状)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

 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

 一个冬春下来,他们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不知几辈子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村民吃水都是难题。为了找到水,朱彦夫翻山越岭请来水利专家,转遍了沟沟坎坎,几天下来,都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朱彦夫天天拼在打井工地上,现场指挥,解决难题。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口大眼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

 解决了水和口粮问题,他又带着大家在山上搞起了副业——种苹果树、花椒树,称这是给山“穿衣戴帽”,绿化荒山近千亩,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山上长出了摇钱树。

 清廉公正:用抚恤金接贫济困

 说起朱彦夫帮助人的故事,村里的百姓说也说不完:

 蔡光生有心脏病,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月从抚恤金中拿出一大半给他买药治病;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个,家里有一年断了粮,朱彦夫立刻拿出家里有限的粮食接济他,渡过难关……

 25年来,他一直主动用自己微薄的抚恤金为集体办事情、接济困难群众。有的单位为了答谢朱彦夫,送来一车化肥,他没有留给自己,而是当即分给了每户村民。

 如今,朱彦夫已经走进人生第82个年头,旧伤新病折磨着这位坚强的老人,但他的腰板依然挺直。作为现任张家泉村村支书,刘文合经常会去看看朱彦夫。朱彦夫有时会从日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给他,上面写着致富信息、项目建议等,供刘文合参考。

 “他对村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刘文合说,让他最感动的还是朱彦夫永远创业、永远干劲儿十足、永远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精神。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叩问终极问题后,他成长为一个诗人    下一篇 为战机探“病症”,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他瞒着家人三上云霄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