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只为了0.4秒报警装置灵敏度的提升,他反复改进

为了寻找解决方法,郭晋龙整天守在淬火生产线旁,仔细观察钢轨淬火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他跑遍了呼和浩特的电子市场,找来不同型号的传感器逐一“上线”测试。

铁路运输密度越来越高,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钢轨上的每一点瑕疵对旅客和列车的安全来说都是致命的。

郭晋龙,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维修工,专门负责消除这些潜在的危险。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连一张简单电路图都看不懂的维修工,成长为电气设备维修方面的行家里手、一个敢于向“洋专家”叫板的工人技术专家,郭晋龙不仅将钢轨上“最危险的皱纹”抹平,还凭借其研发的“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荣登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成为中国铁路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目录

“0.4秒之争”,是郭晋龙诸多研发故事中最著名的一段。编辑本段

它源于研发钢轨淬火生产线失速报警装置时,郭晋龙和工友的一次分歧。

经过不断攻关,郭晋龙和工友好不容易成功研发出失速0.5秒报警装置,能大大降低钢轨焊接时因失速过度加热造成的烧化报废风险。在令人欣喜的时刻,郭晋龙却冷静的“泼了一盆冷水”,他近乎苛刻地提出:“必须做到失速0.1秒就报警。”

为了寻找解决方法,郭晋龙整天守在淬火生产线旁,仔细观察钢轨淬火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他跑遍了呼和浩特的电子市场,找来不同型号的传感器逐一“上线”测试。还自己动手给电路板做“手术”,改变电容容量,缩短电容充电时间……反反复复研讨、改进,为了这0.4秒灵敏度的提升,郭晋龙和工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他们成功了。

“搞研究就要精益求精!”这是郭晋龙不变的工作态度,也是他的初心。编辑本段

1992年5月,单位引进了一台瑞士钢轨焊接机,瑞士专家在做安装调试时出了些问题,一连几天都找不到解决办法。郭晋龙默默守在现场,日思夜想,找出了问题所在。当年仅35岁的郭晋龙走出焊机微机控制室,微机控制自动焊接焊机正常运转起来,外国专家对郭晋龙竖起了大拇指。“土专家”战胜了“洋教授”。

他不满足于当个“土专家”,开始放眼国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和国外各种高精尖设备的创新。由于外语水平有限,他就让女儿对着专业字典一点点给他翻译,发明了自己能看懂的符号来代表,实在看不懂的就做试验进行论证推断。形成了一套“与世界接轨”的“郭氏电气设备维修技术”。郭晋龙自学成才的先进事迹,2007年编入全国中小学生美德教育读本《当代中国著名人物美德故事丛书》。

近年来,郭晋龙先后参与了19项大型技改革新项目,多次承担了外国进口尖端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累计为国家和企业挽回资金损失900余万元,创造价值1100余万元。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护礁者夏嘉祥:6年间潜入深海 种五千多株珊瑚    下一篇 军中“犬王”的心愿:自己老了去世了 要把身体捐给搜救犬事业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