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动村民修起了一所乡村学堂,把100多名辍学孩子拉回教室
张宗茂在为孩子们上课。
他的笔记本上,记着38年来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学生来自哪个村社,每次作业完成没有,每次考试成绩怎样,一清二楚。
他发动村民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修起了一所学校;他走乡串户,把100多名辍学的孩子拉回了教室。
他在深山坚守38年,在那里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妻子,却始终没有失去破旧的讲台。
他就是重庆市彭水县龙溪乡水田村小学的张宗茂老师。
“我安心教书,孩子们才能安心读书”
1973年,张宗茂高中毕业。邻近的如榔村村长登门拜访,请他去村小任教。如榔村在一座海拔1400米的高山上,进村的道路崎岖难行,学校里没有住的地方,每天往返要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中间还要几次涉过经常突发山洪的河谷。护送学生过河,从此成了他每天早晚的“必修课”。家访途中突遇暴雨,张宗茂几次差点坠下悬崖;护送学生过河时,他也好几次险些被洪水冲走。在如榔村小8年,他天天这样“母鸡护雏”般地接送,尽管路途艰险,但从没有学生在上下学时出现意外。
张宗茂的家在另一座山上的水田村。1981年,水田村小实在办不下去了。在村里的要求下,张宗茂被调回水田村小。当时水田村小只有两间“一阵风就能吹垮”的教室,每间教室只有一个门,没有窗。全校只有张宗茂1个老师和9个学生。张宗茂开始不停地找村干部、找学生家长,全村人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劳力的出劳力,终于修起了四间木瓦结构的教室。张宗茂又挨家挨户动员辍学的学生返校。白天大家都下地干活,找不到人,张宗茂就夜里跑到人家家里劝家长、劝学生。看到学生家里穷,他就主动提出由自己先垫学费。有的家长担心山路太远太险,他就答应每天接送。
那时的高中生,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很多人都觉得张宗茂“为了教个破书”丧尽了尊严。他说:“我们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偏了,别的老师不愿意来,一会儿换一个老师,孩子们也觉得没有盼头。我安心教书,他们才能安心读书。”
“妻子和儿子都走了,我只有这一群孩子了”
1986年冬,14岁的儿子开始流鼻血,妻子再三要张宗茂带孩子去医院。背孩子去医院,要走8小时的山路,妻子一个人根本不行。但张宗茂当时正带小学毕业班,怕影响学生的成绩,他说服妻子放暑假后再带儿子去检查。有一天正在上课的时候,妻子突然跑来告诉他,儿子头一天晚上不停地流鼻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当地的许多人都没把孩子流鼻血当回事儿,张宗茂也以为只是小毛病,坚持到毕业班考试结束,才背着孩子去医院。医生告诉张宗茂,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无法治愈了。不久,儿子再一次大出血,被邻居送进了当地一个小卫生院。张宗茂从学校赶到医院时,儿子已在弥留之际。
那一年,张宗茂所带的毕业班考试成绩全乡第一,没有一位孩子考试不及格,创下了全乡有史以来的最好纪录。
儿子刚刚去世,张宗茂的岳母又患病瘫痪并很快病故。饱受打击的妻子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状。这以后的10年,张宗茂在学校忙完了,马上赶回家照顾妻子。妻子有时候歇斯底里,整晚哭喊。张宗茂一边安抚她,一边批改作业,预写教案。10年间,张宗茂几乎没有因家里的事请过假、误过课。
1998年春节临近时,债台高筑的张宗茂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和妻子、女儿一块儿过个热闹年。这天,他挑上100多斤大米早早出门,去几十公里外的小厂乡换年货。傍晚回到家时,没听到妻子的动静,他赶紧跑进屋里,却发现妻子已经“走了”。
张宗茂借钱将妻子葬到了儿子的墓地附近。每次去学校,他都要从他们身边走过。张宗茂对学生更专注了,他说:“妻子和儿子都走了,我只有这一群孩子了。”
“条件再艰苦,我也会咬牙坚持下去”
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的张宗茂,舍不得乡村里的孩子们。63岁的他,现在是义务校外辅导员,免费为孩子们讲《论语》。今年“六一”期间,他带着水田村小的4个孩子参加全市《论语》背诵活动。这4个孩子是唯一一组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背诵打动了现场的许多听众。
1999年,张宗茂荣获教育部首届“烛光奖”,在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有关部门决定将载誉归来的张宗茂调到各方面条件都好得多的乡中心小学,张宗茂婉言谢绝了。他说,让那些年轻人去中心校吧,他们还要找对象成家立业啊。面对人们的不解,张宗茂说:“我们山区穷,我就是想让这里的孩子多学些知识,多改变这里的面貌。条件再艰苦,我也会咬牙坚持下去。”
水田村小现在的负责人夏昌权老师,是张宗茂曾经教过的学生。追随张宗茂的脚步,他已经在水田村小教了16年书。夏昌权说,张宗茂每天8点前到校批改作业,给学校的花草树木浇水剪枝,还要为学生挑饮用水,完全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我们都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夏昌权说,“张老师能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守38年,我也要像他一样。”
“我没有什么别的梦想,我只图一个,就是让山里的孩子们过得比我们好,让以后的水田村比现在好。”张宗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