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坚守卫生所48年 女医生服务村里三辈人

16岁从长辛店第三中学初中毕业,报名参加了一年的部队医疗培训,武起义就来到了张家坟村卫生所工作。如今,48年过去了,和她同批参与培训的7名医生中,只剩下她一人仍然坚守在医生岗位上。

liuj898838_b.jpg

7月28日,武起义在卫生所内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  

“青春献给卫生所,服务了张家坟村的三辈人”。

武起义,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张家坟村卫生所的一名医生。她行医四十余年,被村民视为亲人,一患病老年村民连儿女都记不清,却能清楚地叫出武起义的名字。

医疗保健工作繁杂,武起义几乎就没有周六日,还要随叫随到,为年老不便的村民出诊;无论急病重病还是头疼脑热,她都是村民身边那个陪伴的人。

如今,村里正在进行拆迁,村民更分散,65岁的她依然坚守,说要坚持到村民回迁的那一天,一直做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目录

办讲座牵挂老患者编辑本段

2018年7月28日上午,丰台区南宫市场旁的社区活动室里,张家坟村卫生所医生武起义在台上科普高血压知识,台下坐着30多人,都是张家坟村拆迁后散落在各社区的老年人。

这样的健康讲座每个月都有一两次,武起义说,每次讲座开始的前一周,她就会在各个街道口的宣传栏贴上预告条,提醒大家前来,“目的就是增强居民们的健康意识,增加村民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武起义说,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很多老年疾病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而且近年来,高血压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她拿起桌上的宣传册,再次叮嘱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这本小册子,按时吃降压药。

村民武昌海(化名)是武起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反面例子,“嘱咐他按时吃降压药,他没听,一个月后就脑出血走了”,武起义每次想到他都十分痛心和惋惜,所以她总是再三提醒老人们要按时吃降压药,以免重蹈武昌海的覆辙。

前来听讲座的老人们几乎都找武起义看过病,老人们都比较信任她。杨奶奶说,她今年70多岁了,从年轻时有头疼脑热都是去卫生所找武医生,她说,武起义对村民的身体都比较了解,有一次,她血压突然升高了,想开一些降压药,却被武起义拦下了。“她就跟我说,几十年了也没有高血压,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能盲目开药,后来我仔细一想,最近睡眠不好,她说肯定是睡眠导致的,调理一下就可以,不用吃药了。”

66岁的武女士告诉记者,婆婆在世的时候,生病了就爱找武起义上门看病,那时候武起义还是个“赤脚医生”,骑着二八自行车在各处穿梭,挎着药箱,“随叫随到”,对病人护理细致,所以“婆婆走的时候也没遭太大罪”。

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有老人询问村卫生所的联系方式,武起义向老人反复地念了几遍后,怕对方还是不记得,便特意找了一张白纸写下了卫生所的电话以及自己的手机号,并让老人把住址告诉她,她准备哪天得空了,便去看望这位老人。

48年“独自坚守”编辑本段

16岁从长辛店第三中学初中毕业,报名参加了一年的部队医疗培训,武起义就来到了张家坟村卫生所工作。如今,48年过去了,和她同批参与培训的7名医生中,只剩下她一人仍然坚守在医生岗位上。

往后的日子里,武起义一直在给自己“充电”。19岁时,她主动前往学校学习医疗课程;24岁那年,她又在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学习了两年医学;1982年,29岁的武起义报名参加卢沟桥卫生院的中医班,跟着老中医又学习了两年。

武起义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卫生所的条件不好,药材经常不足,她便和卫生所的同事种下了薄荷、甘草等中草药,用于为村民治病。“那时候不是专职的医生,家里还有地要种,没事的时候我就去种地,药箱也在旁边放着,遇到谁有病情,背上药箱就跑,在田间地头给人看病也是常有的事。”

1989年,村委会领导给武起义做工作,让她管妇联、计划生育这些工作。“别人都看不上了,就要你。”但三个月后,张家坟卫生所的两名医生辞职了,她又回到了村里。武起义说,“卫生所必须得有人,他们离不开我,而且大家伙儿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如果去村委会干了,学的东西就扔了。”

近来,张家坟村正面临拆迁,村民住得更加分散,看病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诊所,但是村民有什么头疼脑热之类的毛病,还是会找武起义,而武起义也依然坚持出诊,武起义说,“有的老人行动不方便,住得又高,所以我能上门就会尽量上门”。

病人跨越祖孙三代编辑本段

今年是武起义在张家坟村卫生所工作的第四十八个年头,当年她追在屁股后头打疫苗的小孩,如今已经带着孙辈来做检查了。她还记得那时候疫苗的普及率低,村民对打疫苗认识不强,她就骑着车挨家挨户的上门,“每家有几个孩子,打了几针,我都一清二楚。”

“真是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卫生所,服务了张家坟村的三辈人”,武起义感慨。

村民郑智华(化名)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连自己的儿女都认不出来。但有一回,武起义上门去给老太太治疗褥疮,一进门,家人问老太太这是谁?没想到,老太太竟然清晰地喊出了武起义的名字,握着武起义的手呵呵直乐。“她拉着我的手,叫我‘这是武起义,这是武起义’。”武起义每每说起这件事,都能高兴很久,她说,这是她多年工作最好的收获。

马士雨是张家坟村的村民,今年62岁,11年前突发脑出血,被送进了七三一医院。“在医院里捡回了一条命”,但出院的时候还是“下不了床,走不动道”。他不想下半辈子瘫在床上,成为两个儿子的负担,便找到了武起义给他做康复治疗。

据马士雨描述,整个康复治疗长达一个多月,共分为三个疗程,武起义每天下班后都会去他家,给他做康复锻炼,为他扎针,陪他说话、数数,一天都没落下。当时正值二伏天,天气炎热,马士雨用不了空调,也吹不了风扇,所以每次给马士雨做完康复治疗,武起义身上都汗湿一大片。

“看到他一天天地好转,特别欣慰,现在都能出门遛孙子了”,武起义说。

还没想过何时退休编辑本段

如今的张家坟村卫生所由7人组成,除了武起义是当地村医外,其他6人都是六八医院派驻的医护人员。武起义表示,他们团队之间的合作很愉快,卫生所得到了修缮,添设了好几台新设备,医生和护士们也各司其职,现在卫生所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

武起义也已经65岁了,但她还没想过什么时候退休,“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一直做张家坟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一心投在卫生所里,经常是顾不上家人和孩子的,幸好,武起义的家人都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有时候村民上家里叫我,我正在炒菜,我丈夫就催我出门,说不吃一顿也没什么,别让人家等着急了。”她有一儿一女,基本都是丈夫看管大的,“连孩子发烧也是丈夫看护,我真的没时间”。

张家坟卫生所一共4间房,进门一条窄窄的走廊,从左至右,分别是档案室、保健室、药房和问诊室。档案室里的档案柜,里面记录着张家坟村村民的健康档案。“这些本子里的内容都记在我的脑子里,随便说一个人,他家在哪儿,几口人,生过什么病,都融在了我的生活里,怕我离开这个岗位,别人不熟悉他们,我放心不下。”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诚信学生和仁义车主的温情故事:穷有信,富且仁    下一篇 路边摊老板:操心生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