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官兵坚守“挂在天上的哨所”
在雄伟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有一座哨所建立在高耸入云的山脊上。这里是我国西藏边防卓拉哨所,海拔4687米,被称为“挂在天上的哨所”。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边防官兵坚守在此,战天斗地,他们称自己是顶天立地的兵。
“这里有我,请祖国放心”编辑本段
当年,第一代哨所官兵带着一把炒米、一顶帐篷、一面党旗进驻卓拉,他们吃干菜、咽冰雪、抗严寒,在雪山顶上升起了第一面国旗,建起了第一座哨楼。
现任哨长田立冬说,“来到卓拉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祖国是具体的、鲜活的。一代代哨兵坚守在这里,就是为了让祖国和人民放心”。
下士李真豪对去年的一次巡逻记忆犹新。那天是他23岁生日,哨里的巡逻名单另有人选,可李真豪认为,过生日需要有仪式感,在巡逻路上庆生更有意义。
在卓拉,风无一日停,终年雪横行。那天出发不久,天空便咆哮失态,大风卷着雪花,漫天飘飘洒洒。尽管有雨衣遮挡,可风雪太大、无孔不入,哨兵们的衣袖和脖颈很快钻进雪粒,先化成水,后结成冰。
“这场雪,估计要下到晚上……”李真豪把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他本想提醒大家,在极端条件下继续前行十分危险,但一想到“巡逻必须到点到位”的哨训,他欲言又止。
队伍沉默前进。为了节省体力,大家除了相互提醒“小心”外,绝不多言。划伤,蹭伤,撞伤……一路上,李真豪多次挂彩,但他没喊一声,因为自己又多了一道“光荣疤”,这是军旅给予战士最好的生日礼物。
到达哨点后,李真豪用带血的手在雪地里画了一幅雄鸡版图,特别标出北京和卓拉两个地名。站在雪山望北京,他许下三个心愿:一愿父母身体健康,二愿哨所早日接通市电,三愿祖国繁荣昌盛。
卓拉哨兵誓死履职的故事不胜枚举。前年某夜,哨所的电话线遭到雷击,无法与上级通联。要命的是,当晚恰巧有份边情要呈送。“特殊边情不能‘过夜’!”时任哨长孙少周果断决策,采用人工传递。彼时,晚风烈、夜雪急,他连滚带爬下山,片刻不敢耽搁。
卓拉的户外根本不适宜活动,可哨兵们不满足于观察室得来的数据,而是在风口山巅寻找最佳观察点位。有一次,驻地气温突降,一夜起来,雪墙比人还高。四级军士长杨东儒仰望被雪覆盖的一号哨位,动了心思。他取来工兵锹一顿猛铲,劳作3个小时,终于铲出一条20米长的雪路,建立了移动观察哨。来到目的地,杨东儒顾不上大口喘气,立刻瞪眼执勤。甭看观察点简陋无名,可出自这个制高点的观察口确实管用,被边防团推广。
“负重前行,只为岁月静好”编辑本段
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哨兵们无时不战备,无日不练兵。他们坚信,只有练就坚强的体魄和过硬的本领,才能守护好祖国的大好河山。
那年官兵组织拔点战斗演练,恰逢友邻单位到哨所进行战场勘察。山脊上乱石嶙峋,积雪没膝,两边是深渊,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山崖。
正当大家为演练官兵捏把汗时,忽然一名战士冲锋途中脚下一滑,额头磕在石头上,顿时血流不止。但他没有丝毫停留,起身继续战斗,演练结束发现这名战士胸前的迷彩一片鲜红,考察团成员无不肃然起敬,纷纷竖起大拇指。
豁出去、敢拼命,是卓拉官兵的制胜密码。每天早晨,哨兵们用刚从户外取来的寒雪化水洗漱。听到口令,大家全都把头扎进盆中,进行憋气练习,值班员持表督训,读秒报时。有的哨兵觉得用雪水洗脸不过瘾,甚至用雪搓澡,突破身体承受极限。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抗缺氧、耐严寒能力。
卓拉哨所建在山巅的乱石堆上,缺乏专用训练场,哨兵们便因地制宜开展军事训练:这里晚上多会下雪,空地常被冻住,他们便经常组织铲雪、破冰活动,寓训于乐,强化体能;开通索道前,哨里通过下山背菜,反复冲击“绝望坡”,锤炼攀登技巧;他们活用周边怪石林立的特殊地形地貌,开展障碍训练和战术训练;鉴于靶子不能出国,他们就在哨楼内竖起微型靶练射击……官兵们把练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去年开山后,上级对全哨进行军事训练考核,成绩总评为良好。3名换防下岗的战士还作为训练尖子代表连队参加团里的军事比武。
每个岗位都是成长舞台编辑本段
翻看卓拉的风云榜你会发现,这里就像一个“梦工厂”,一茬茬哨兵在此完成成长的蜕变,实现人生的价值。
以前,卓拉有个特殊竞技项目:吃饭比赛。此举为的是让哨兵多进食,保持良好体魄。上等兵夏梦鑫入伍前是家中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动手能力极差。上哨后,立志玩转三尺灶台的他,翻烹饪书籍,打电话到各炊事班拜师,扎扎实实学习炊技。很快,他既能玩转锅碗瓢盆、刀叉铲勺,又能调和油盐酱醋、米面果蔬,成为哨里的首席“大厨”。
上士苏枫的军旅第一站是装甲部队,他在较短的时间便成为二级坦克射击手,是“指哪打哪”的优秀射手。后来,他被组织选中,参加驾驶员培训,成了既能驾车,又能操炮的双面手。尽管在原单位出尽风头,可换防来到卓拉后,苏枫却有了“本领恐慌”。由于之前所学在哨位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他环顾雪山,感到茫然。排长罗培从苏枫的眼神里读出了困惑,于是鼓励他瞄准哨所建设所需,学习新的技能。机会很快出现:上级选拔卫生员,借此提高各独立驻防点的防病治病能力。苏枫报名参训,不仅以优异成绩结业,而且通过了卫生员护理中级考核。回到单位后,他成了哨所的“健康顾问”,战友们有啥疑难杂症求助他,一般都能药到病除。
通信“大拿”孙少周专业过硬全团闻名,每年上级组织培训、比武,他都是“金牌教员”首选。为此,不少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甚至有地方公司放话:只要他肯跳槽,立马高薪录用。可他始终不为所动,坚守哨所10余年,退伍前为哨所带出2名后备力量,留下10余本技术笔记,至今仍造福守哨官兵。
四级军士长韩乃德,不仅是哨所的政治小教员,还是哨所的文化辅导员。不少卓拉哨兵想退伍后继续建功第二故乡,恰巧西藏自治区有政策,欢迎优秀退伍军人报考地方院校,培养高原人才。韩乃德在哨所设立备考书桌,悉心辅导战友,助其一臂之力。如今,从卓拉下来考取地方公务员的退伍老兵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卓拉离天很近,离湖却很远,用水难题一直困扰着哨兵。在漫长的封山季,自然可以取雪化水,可开山后,需要远程取水。为了省去背水一环,让战友聚力戍边,四级军士长杨东儒在屋顶与楼道间梯次设置管道,收雨进箱,集露入桶。大家说起“东儒牌”集雨设备就滔滔不绝。
“哨所就是我们的家”编辑本段
2017年底,时任哨长嘎桑次仁的爱人来队探亲,面对苍茫天路和头顶掠过的雄鹰,她上山探亲成了难题。团里特事特办,决定借助机械开道。团领导主动出面协调,就近调来推土机铲雪开道,让“护花小分队”沿着车辙前行。推土机掀翻云天雪海,大家默默跟进,哪知开山不足2公里,推土机就“掉链子”,进退不得……
对卓拉哨兵而言,这样的挫败感,只不过加了一个“又”字。去年春节,军嫂钟小霞跨越万水千山进藏过年,团党委决定再次出动铲雪装备,专门为她打通雪道。喜讯通过电波传到哨所,全哨官兵迅速除雪清障,开道迎亲。装载机来到“卡脖子”处,迅速铲雪破冰,一支“护花小分队”手持工兵铲、十字镐等工具,配合清道。就在大家干劲十足的时候,意外发生了:驾驶员倒车放雪,装载机的后轮陷进雪窟窿打滑,不敢踩油门冲刺,靠军车牵绳助力才脱险。首次铲雪失败,次日再战也因雪崩而放弃,最终,钟小霞被漫天风雪隔在了“最后一公里”之外。
有人问钟小霞后不后悔当军嫂,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天上哨所有一群,人间难得几回见,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她还想建一个边防军嫂姐妹群,改变那些“哨兵可爱不可嫁”的观念。
卓拉所在边防连指导员陈龙说,守哨官兵心中装着两个家,一个在故乡,那里有父母、有妻儿;另一个在哨所,这里有战友、有使命。
老兵段新林探亲休假在家,心却留在了哨所。回家第一晚,望着窗外雨势正浓,自言自语地说:“发电机不知盖好了没,要是淋雨那就糟了!”看到屋里的旋转拖布桶又说:“哨所战友冬天用手洗拖布又脏又凉,要是有这个东西就好了!”陪孩子逛街,他却在花店不挪步,缠着商家咨询高海拔花卉种植技巧。假期结束归队时,他装了满满两大箱哨所紧缺物资,家人笑他是想把家搬到哨所去。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哨所本来就是家!”
戍边生活辛苦,官兵们报之以歌。“这里的山脊高过云头,这里的太阳晒化石头……这里的思念藏在心头,这里的尊严高昂着头……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这首歌经常在卓拉山头响起,歌名叫作《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