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军属们的“海岛春节”
客车、火车、飞机、轮船,辗转上千公里,目的地却不是“家”——新春之际,数以亿计的人们奔波在回家的路上,有一个群体,却逆着人潮,背着同样沉重的行李,扶老携幼,朝着一个个陌生却又熟悉的坐标奋然前行。只因为,那里有他们所爱的人——这个群体,就是军属。
南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位于北部湾一座小小的海岛上。春节期间,记者在这里见证了数位军人与他们亲属的相聚。这其中有他们的父母双亲,有妻子恋人,也有年幼的儿女,亲人们带着积淀了一整年的思念,从天南海北汇聚到此——“你不能回家,我就来看你!”
除夕当日的码头上人潮涌动,雷达技师王树龙一身笔挺的军装,手捧鲜花,吸引了周围无数行人的目光。
“这是求婚吗?”不断有人问。
腼腆的王树龙早已紧张得一头汗,哪里还能回答,倒是旁边的战友应了一句:“不是啦,是来接妻子。”
“呀,都结婚了还这么浪漫。”
做出这么“出格”的举动,王树龙的确“突破了一下自我”。头天晚上,他运了好一阵子气,才决定换下平日的迷彩服,找出正式场合才穿的常服军装。
“我爱人真的很不容易。”那晚,王树龙对记者说,相识相知4年多,这对恋人真正相聚的日子却掰着指头数得过来。虽然这样,体贴温婉的妻子却从没有对此抱怨过,反而不断给他打气:“好好干,你在哪里我就追到哪里。”这次爱人上岛,是他们婚后的第一次相聚。王树龙决定“拿出诚意来”给妻子一个“印象深刻的惊喜”。
出于自觉的保密意识,雷达站的官兵们很少跟家人谈及自己的工作。王树龙的妻子只知道丈夫是空军,“好像还跟监控情报有关”。
“我们雷达兵,相当于国家在空中的‘眼睛’。”雷达站站长赵磊说,共和国版图上,一座座雷达站就像一只只千里眼,用24小时发射的电波编织成一张牢固的天网,笼罩和守护着共和国平安宁静的大地和海疆。
二级军士长彭福云已在岛上工作了15年,亲历了站里雷达兵器的更新换代,目睹了雷达站作战地位的不断攀升,也见证了战友与家人一份份热烈而坚韧的感情。他自己与妻子,就是这份“军属情”的写照。
彭福云家属温裕方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在岛上过年了,然而第一次上岛的情景她却“永远忘不掉”。
“那天海上有风,船在海浪里晃了三个多小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在吐,有的人连胆汁都吐出来了。”温裕方回忆,“难受劲上来,真是跳海的心都有。”
那次还算“运气不错”,毕竟最终是成功靠岸了。海上天气多变,温裕方往往长途跋涉到了海边,航班却突然取消。有一次,眼看着就要靠岸,海上突起大风,轮船尝试许久都没能入港,温裕方只能冲着岸上的人影挥了挥手,又随船返回了大陆。
哪怕成功上岛,考验仍在继续。岛上气候潮湿,被褥长年是泛潮的,又常有大风过境。温裕方记得,有一次台风来袭,单薄的平房被狂风撕扯得吱吱嘎嘎响。丈夫上阵地维护雷达去了,她一个人缩在墙角,担惊受怕地蹲了一夜。
“这鬼地方,再也不来了!”温裕方无数次地发誓,又无数次地食言。一到假期,她还是大包小包地带着家乡特产千方百计登岛。女儿如今五岁了,出生至今的五个春节全部是在岛上过的。
“好在这些年来,条件已经改善多了。”彭福云说。2012年,雷达站主楼翻修成为“防台风、防潮、防辐射”的“三防”建筑。2013年,摆渡的小船换成大型渡轮,过海时间缩短了一半,抗风浪能力也大大增强。
最让彭福云欣慰的是,随着网络信号的开通,他可以时时跟女儿通话视频。女儿终于不再到处讲“我爸爸是岛上卖海鲜的”,而能够字正腔圆地说出:“我爸爸是雷达兵!”
与温裕方不同,郭龙凤上岛的感受,除了亲人相见的甜蜜与幸福,更多了一分欣喜和欣慰。
“儿子变化太大了!成熟了、稳重了,做事周到,好像连个子都长高了!”郭龙凤说,儿子董海成已在岛上服役4年。这个春节,她乘坐客车、火车、飞机、轮船,行程4000多公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来到大陆最南端的广西。看到各方面都“突飞猛进”的儿子,她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连队年夜饭里的饺子,是郭龙凤亲手调的馅。然而,除夕当晚,儿子却担负值班任务,早早就上了阵地。郭龙凤只能盛出一碗饺子,托连队战友送到值班室去。
鞭炮声响起时,郭龙凤还盯着远处亮灯的雷达阵地。“挺自豪的,儿子做的是光荣的事。”郭龙凤说着,抹去眼角的一滴泪珠。
深夜里,雷达方舱的显示屏上仍有密集的光点在不断跳动,董海成目不转睛盯着屏幕,闪烁的光标扫过辽阔的空域,那里,祖国母亲的怀抱同样广袤而宁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