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父子兵”:见证宝钢40年腾飞之路
宝钢一号高炉点火仪式。
王彦杰工作照。
王建国在湛江时的工作照。
宝钢电厂全景。
钢铁产能落后、产量严重不足,曾经是国人的心头之痛、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指示下,1978年8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建设。
当年11月7日,宝钢建设工地现场一片欢呼,漫天鞭炮,宝钢工程第一根钢桩顺利入土,中国钢铁工业也由此迈上通向现代化的新起点。
这一年,即将从上海机电局上海量具刃具厂技校毕业的王建国,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懵懂中加入到了这个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大的工程之中。
从一片芦苇荡到自动化生产线
对于当时的王建国来说,留校任教被认为是最好的去向,作为班长,王建国觉得十拿九稳。不料,一纸通知下来,王建国被分配到宝钢。他有点不乐意:“我家在市中心的衡山路附近,宝山在遥远的乡村,宝钢所在地还是一片芦苇荡,心里落差很大。”
作为当时国内投资最大的工程,中央要求“举全国之力办好宝钢”。宝钢工地号称有十万建设大军,一期工程投资128.77亿元,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拿出13.46元,而当时人均GDP仅381元。
宝钢需要培养一支优质工人队伍。1978年,包括王建国在内的2000名应届高中和技校毕业生成了宝钢人。
“将近6年,我其实每天去上钢三厂上班。”从1978年打下第一根桩,直到1985年一号高炉正式点火,宝钢在争议中停建、缓建、续建。
王建国告诉记者,工厂建设期间,新进员工都分配到其他钢铁厂培训,“听说宝钢全套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跟国内钢厂不一样。这6年,我们努力学外语、学钢铁基础知识,希望以后有用武之地。”
王建国被分配到设备部,成了最早一批进入宝钢全新工厂的年轻工人。
与上钢三厂相比,先进的设备、干净的车间,被誉为花园工厂的宝钢,没有明显的烟尘。第一次见到自动化生产线,小心翼翼跟“洋师傅”请教,下班后围观跑步健身的外国专家……在王建国眼里,这一切都是新鲜的,却有点使不上劲儿,“设备安装,我们只有跟在旁边看的份儿。”
当时的宝钢,70%的员工都是转岗工人、复员军人、高中毕业生等,对于自动化钢铁生产设备是“零经验”。“作业做不好不睡觉”,源于每个宝钢人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发挥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是宝钢培养人才的“法宝”。
“学习氛围很浓,大家都很自觉。”王建国说。在宝钢历史陈列馆有一幅油画:班车座位有限,一些员工自带折叠小板凳坐在车厢里,手捧外语书。“一切都是进口的,不光生产线,甚至每一根螺栓都要进口,学好外语就能看懂说明书,更好和外国专家交流。”
从“掩盖不住的骄傲”到“二次创业”
1985年9月,宝钢一号高炉点火成功。王建国虽不在炼炉现场,依然很兴奋,“掩盖不住的骄傲,弥漫在整个宝钢的空气里。”
“初期我们跟着外国人学,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但短短十几年后,宝钢三期工程的设备国产化率就达到了80%以上。”
后来,王建国主要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宝钢组建电视台后,王建国报考电视记者,成为宝钢建设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2002年建成的号称“世界第一拱”的上海卢浦大桥,全部采用国产钢,其中宝钢产品占该桥用钢量的70%以上。王建国跟拍的电视新闻《中国桥梁钢托起“世界第一拱”》也获得了2003年上海好新闻奖。
2004年,宝钢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当时外界不知道这消息,信息来源还是宝钢在美国的子公司,我们当天就在宝钢电视台播出了。”王建国回忆道:“从国家重点投资的中国现代化样板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宝钢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代表,用了25年进入世界500强。”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湛江成为宝钢的战略选择,建设湛江钢铁基地成为宝钢的二次创业。2011年,作为宝钢电视台的派出记者,王建国暂别妻儿来到湛江工作。
2012年5月24日,在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后,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一号高炉主体工程开工。2015年9月25日,宝钢宝山基地一号高炉的火种点燃了湛钢一号高炉。
2017年,上海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铸梦湛钢》播出,这部记录湛钢从建设到投产全过程的影片,由王建国负责拍摄统筹工作。“我们花了整整两年,跟踪采访拍摄了大量素材,真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
同年,王建国正式退休,依依惜别了相伴30多年的企业。
从技术达人到青年员工的贴心人
宝钢之于王建国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他在此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并组建幸福家庭。1983年,儿子王彦杰出生了。2006年,王彦杰选择进入宝钢,成为“宝二代”:“对于从小耳濡目染宝钢文化的我,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王彦杰笑称:“小时候一直有‘颠沛流离’的感觉。”从市中心到远在宝山的工厂,虽可搭乘设在人民广场的班车,但那时公共交通远不发达,上下班单程就要花两个多小时。他们不断搬家,最后单位分房住进宝钢工人新村,生活才安定下来。
进入宝钢后,王彦杰的第一个岗位是硅钢部焊接清洗。爱琢磨、肯动手的他,是新员工里第一个通过考核正式上岗操作的员工。6个月后,王彦杰因工作表现出色转岗质监站,负责检测钢卷质量。
“最初全凭眼睛看,靠经验判断,看前后两个钢卷拼接时会不会发生问题,费时费力,还容易误判。”王彦杰琢磨如何让操作流程更合理、效率更高。他发明了一种测量工具,“之前需要提前15分钟去现场检查,要两人配合。用了我的工具,目测钢卷只剩5米左右再下去检查就好,工作量大大减轻,精确度也提高了。”
“实践出真知,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创新可能。”王彦杰在一线工作的4年,先后研究出41项发明和专利。
2010年,王彦杰开始担任硅钢部团委书记,他又开始琢磨起来。硅钢部是宝钢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门,青年员工普遍面临婚恋问题,在男多女少的宝钢,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上节目!”电视台相亲节目挺火,王彦杰努力与电视台沟通,开设专场。宝钢小伙儿上了电视,特别受欢迎。“有人牵手成功了,有一对儿最近刚刚生了二宝。”“红娘”当得甘之如饴,这些年来线上线下,他记不清帮忙牵线了多少对儿、把多少身边的朋友纳入宝钢青年资源库。
在硅钢部员工休息区,有一片五颜六色涂鸦墙,画着硅钢产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硅钢被钢铁业界誉为‘皇冠上的明珠’。过去我国高等级变压器用的取向硅钢全部依赖进口,现在宝钢的取向硅钢产能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今年5月,两个代表宝钢超薄取向硅钢顶尖水平的产品进行了全球首发。”他指着涂鸦墙上一座山峰:“看到上面的皇冠吗?这是一种象征:不断勇攀钢铁制造技术高峰,摘取皇冠上的那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