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荣36年烈士陵园守护英魂,让英雄精神代代传
每天清晨,广西百色那坡县62岁的王启荣,都要来到坐落在县城北面螃蟹山上的那坡烈士陵园,看望和守护长眠在那里的先烈。从烈士陵园的大门走到山顶,共有377级石阶,一般人步行需要20分钟。王启荣因为腿部残疾,需要1个小时,每天要走两个来回。这条路,王启荣一走就是36年。
1979年冬天,入伍第二年的王启荣作为国防民兵哨所哨员参加了边境作战,不幸被地雷炸伤,右腿落下终身残疾。在那次战斗中,他眼看着机枪副射手隆向东战友牺牲。1980年10月份,所在部队在为因伤退役的王启荣安置工作时,他本可以要求去供销社、百货公司这样别人眼中的“好单位”,但他却主动申请到刚刚开始筹建的那坡烈士陵园从事守陵工作。
“战友们为了保卫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我难以忘怀。”在此之前,王启荣也曾去陵园拜祭战友,可尚处于筹建中的陵园里荒草丛生。从那时起,王启荣下定决心,绝不能让牺牲的战友安息在这样的环境里。
王启荣来到陵园后开始了建园工作。从烈士的安葬、归类、编号和文物管理,到土地平填、栽花种树等园容园貌整治,本该需要大量人力劳作,却几乎都是王启荣自己完成的。
最困难时,王启荣曾一个人在山上连续工作4个月,吃住都在山里。白天干不完,夜里接着干,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一点点挖土砌墓。每天,王启荣还要到山下附近的涝水河提水上山,清洗、擦拭每一座烈士墓碑,清理周围杂草,清运垃圾。
那坡烈士陵园安葬着952名烈士,只要说出名字,王启荣都能准确指出烈士墓碑的具体位置。为了不让历史断根、英雄“无名”,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出360多位烈士的生平资料供后人缅怀。此外,他还先后帮助9名烈士找到亲人,让部分烈士和他们的家人不再“失联”。
几经修葺,如今的那坡烈士陵园绿树成荫,先后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每到清明时节,来烈士陵园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这也是王启荣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在看守陵园的同时,王启荣还为前来瞻仰的人们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36年来,王启荣总是烈士陵园里来得最早、回去最晚的人,他精心准备祭品、写挽联、烧开水……做好各项准备,迎接各地前来祭奠的群众,有时一天接待几千人,讲解10多场,常常没时间吃饭,但即便再辛苦,他也每天坚持把园区打扫干净才回家。“烈士把生命都献给了国家,我们受点累、流点汗又算得了什么。”这是王启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86年,王启荣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到自治区民政厅工作。从边区到省城,有了人们羡慕不已的“金饭碗”,他却总感觉生活中缺了什么,始终牵挂着那坡烈士陵园里的一草一木。“那份感情实在是割舍不下。”3年后,王启荣再次主动向组织要求回那坡烈士陵园继续守护陵园的工作。
这一次回来,王启荣再没有离开。“英雄走了,但他们的光荣事迹应该被铭记。”在王启荣看来,守护烈士陵园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他对战友和军旅生涯的一片深情,他要把烈士们的英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