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来她记下300多万字日记,只为破解农技难题
杜立芝(左一)
乡亲们口里的“杜站长”就是十八大党代表、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杜立芝。因为她曾任县农技站站长,多年来,乡亲们都习惯喊她“杜站长”。
“不能为群众服务,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编辑本段
1992年冬天,杨屯乡侯桥村的一个大棚户拿着黄瓜秧心急火燎地来到农业局,满怀希望地向杜立芝咨询黄瓜叶边变黄的原因。在当时,大棚是新生事物,杜立芝搜肠刮肚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如实相告:“我不知道。”
看着大棚户失望与焦急交织的眼神,农校农学专业毕业的杜立芝不断自责:“不能为群众服务,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她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那时候,她白天到大棚里学习、实践,晚上阅读报刊杂志,书写心得和日记。
那几年,她骑坏了3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她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自己打磨成大棚菜“百事通”。功夫不负有心人,杜立芝的农业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老百姓发现,杜站长问不倒了,药方也一用就灵。
28年来,她记下了50多本300多万字的农业技术日记,对全县50多万亩耕地,1万多个大棚,8万亩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喷药、施肥了如指掌,能顺口叫出上千个农民的名字。
“我和农民有感情,为大家做点事,我心里踏实。”编辑本段
“多到地头转一转,多到田间看一看,多跟农民谈一谈”这是高唐县农业局走廊里张贴的标语,更是杜立芝28年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了和农民打成一片,我常常穿得比他们还朴素。”杜立芝说,这么多年,为了下地方便,她从来没穿过裙子。常年的风吹日晒,杜立芝显得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但换来的却是:20多年里,全县的700多个自然村她跑了一大半,为农民解决了数不清的种植、病虫难题。
去年春天,一个大棚户在给杜立芝打电话问技术时,听出她的声音有些异样,多方打听得知她得病住院了。医院里一下子来了30多个大棚种植户,他们提着大棚里新采摘的蔬菜、水果,一路打听着找到病房。农民对她从心里感到亲切,然而也有些不解:“你经常风里来雨里去地到俺乡下来,给俺白忙活,图啥呀?”杜立芝回答得很干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又和农民打交道,我和农民有感情,能为大家做点实事,我心里踏实。”
“一个人通身是学问,一天能服务多少老百姓?”编辑本段
不仅在办公室,而且就连她的手机也成了咨询热线。随着杜立芝的名气越来越大,排队等她出诊的也越来越多,有的连找几趟不见她的影儿。杜立芝陷入了沉思: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一个人通身是学问,一天能服务多少老百姓?
于是,杜立芝开始带着几个年轻的技术人员来到一线,田间、地头、大棚里,他们切磋着,交流着,年轻人的笔写个不停。国庆节7天假期,农业局土肥站副站长李振娥陪杜立芝转了3天,她说:“杜局长没有节假日,因为老百姓没有节假日。”
如今,杜立芝已经在局里带出一个10人的农技专家咨询团,她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现在100多人的农业局,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员工有80多人,其中,有20多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成了像杜立芝一样能独当一面的专精尖人才。近年来,有多人受到省市县表彰,“杜立芝”团队正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强大技术后盾。
为了满足老百姓科技致富的要求,更多的“杜立芝”正奔波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