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30多年,他让村里所有的学龄孩子都坐进教室

1986年,张宏源考入黎平师范成教班(中专)。村里人听说张宏源要走,纷纷挽留。村里的长者甚至连夜召开会议,准备给予张宏源最高的奖励:将村里最好的一块田送给他,并帮他盖房子。得知消息的张宏源第二次在厦头村哭了。

36.jpg

张宏源老师在批改作业。

每天清晨,张宏源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远望进村的路。

那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当成群结队的孩子,背着书包,出现在路口时,张宏源的脸上总会不经意地露出一丝笑意。

30多年了,张宏源一次次说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再看着学生一个个长大离开。张宏源用最朴实的办法,硬是坚持着没让一个村里的适龄孩子失学。

目录

在草房里开始教师生涯编辑本段

“好人”“踏实”“真难为他了”……伴着村民的介绍,记者见到了正在利用暑假修理课桌的张宏源。

回忆往事,张宏源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来到雷洞乡的情景。

那时的他,血气方刚。高考的失利,并未打消他考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做个民办教师,边教边考。”带着这个想法,在堂哥的介绍下,年仅21岁的张宏源独自来到了离家数百公里远的雷洞乡厦头村教学点。

学校只有三间草房,门窗早已斑驳开裂。起风怕刮倒,下雨成泥塘。更要命的是,孩子们压根儿听不懂普通话。

面对这样的情景,张宏源哭了。不知所措的他,甚至不敢将实情写信告诉家人。

“难道我就这样过一生?可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思想斗争了一夜,张宏源最终选择留下。他把十来个孩子聚到一起,在草房里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一个信念:用自己的肩膀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你以命相托 我岂能辜负编辑本段

张宏源教师生涯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听不懂当地的方言。

从手势、比划,到懵懂的理解,再到逐渐熟悉。张宏源用自己的热情和勤奋,填补着师生之间交流的沟壑。

一次次交流,张宏源的心也一次次被刺痛。那是贫困乡中的贫困村,衣衫褴褛的村民,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哪还有钱让孩子读书。辍学在家的孩子常常悄悄来到学校,躲在墙角,探着头,偷听张宏源上课。张宏源发现后,悄悄地在墙角处放上几把小凳,再把嗓音提高八度,唯恐孩子听不清楚。

这还远远不够。张宏源要让村里所有的学龄孩子都坐进教室。

“只要有孩子不来,我就去找他们父母。”张宏源对家长承诺,“让孩子来上学,这个钱我出。”

一边向上级争取支持,一边拿自己有限的工资垫付。在厦头村任教的5年时间里,张宏源累计垫付书杂费500多元,相当于他两年工资的总和。

无悔的付出获得了公平的回报。在张宏源的努力下,厦头村教学点的学生不断增加,成绩也稳步上升,1983年和1984年甚至取得了100%达标的佳绩,优于很多乡里中心小学。张宏源也因此于1985年首次获评黎平县“县级优秀教师”称号。

消息传开,周边的村民纷纷把孩子送到张宏源的教学点读书,乡里也破天荒地给厦头村教学点增加了一个教师名额。

1986年,张宏源考入黎平师范成教班(中专)。村里人听说张宏源要走,纷纷挽留。村里的长者甚至连夜召开会议,准备给予张宏源最高的奖励:将村里最好的一块田送给他,并帮他盖房子。

得知消息的张宏源第二次在厦头村哭了。黔东南的大山中,地无三尺平,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来说,土地就像生命一样珍贵。

“你若以命相托,我又岂能辜负?”张宏源深刻体会到那份责任的重量。

张宏源说,其实那个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心再也不会离开。出去,只是为学到更多的知识,再回来帮助这些孩子。

“我会回来的。”临行前,张宏源与学生们拉钩承诺。

心在这里 才会扎根编辑本段

三年的学习转眼过去。成绩优异的张宏源,在工作10多年后终于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当时,县城里不止一所小学向教育局打报告要留下张宏源。”黎平县教育局副局长邓巴斯回忆,有的甚至托“关系”,走起了“后门”。

“我服从组织决定,但如果可以选择,我想回去。”在征求个人意见的组织谈话中,张宏源的回答让所有人都沉默了。他放不下厦头村的孩子们,放不下厦头村百姓的那段情。

张宏源最终被分配到了雷洞乡中心小学。由于各个村教学点只有一至三年级,四年级后,厦头村的孩子也会转到中心小学。张宏源和他的学生们在三年后,再次相遇在雷洞乡中心小学。

1992至1993学年,这是张宏源记忆中悲喜交加的年份。这一年,张宏源再度获评“县级优秀教师”;这一年,张宏源的毕业生中,第一次有人考上了大学;也正是这一年里,张宏源的双亲相继去世。

子欲养而亲不待。张宏源感到深深的愧疚,平时因为工作忙,不能经常抽时间回家探望。父母去世后,还是因为工作忙,没有回家操办父母的后事,只能让妻子回家料理。为了还清操办父母后事所欠的债务,妻子于1994年带病南下打工,留下年仅5岁和7岁的孩子在雷洞和张宏源生活。

时光荏苒,学校里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中专、大专、本科,张宏源说,每年县里总会分配一些年轻教师过来,学历不断提高。可是,过了两三年,一转正,又纷纷离开。因为条件艰苦,落差大,不甘心。

“我不怪他们离开,我只是心疼这里的孩子。”张宏源说,“心在这里,才会扎根。”1997年,张宏源因为事迹突出,被评为“黔东南州优秀教师”。

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张宏源都会收到走出去的学生写来的信。“老师,您好……”几乎每封信里都能看到模仿他的清秀整齐的笔迹。每当此时,张宏源心中幸福满满。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汶川地震后赴俄疗养的少年,与“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结下不解之缘    下一篇 辍学六年后考上大学,他从一个不懂26个字母的工人成为翻译家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