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疆29年,他治好各族眼疾患者21000多名
高晓唯查房时与少数民族患者交流。
新疆军区第474医院眼科,每天排起长队。
每过一两天,就有几双眼睛,通过眼科主任高晓唯的双手,摆脱混沌与黑暗,重见美丽新世界。
扎根边疆29年,高晓唯治好各族眼疾患者21000多名。他带领团队年均接诊20万名患者,开展手术1万多台;有110多项成果填补全国和新疆眼科领域空白,是新疆有名的“光明使者”。
“不出疆就能治好病”编辑本段
在第二军医大学读研期间,高晓唯总能看到万里迢迢到上海看眼病的各族群众。他们坐在医院台阶上,啃着干馕,身形疲惫,神情焦急——这成了高晓唯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景。新疆风沙大、紫外线强,眼疾发病率高。“一定要让各族患者不出疆就能治好眼病”,高晓唯暗下决心。
1995年,运用表层角膜镜技术治眼病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高晓唯研究生毕业回到新疆,就把这个世界性难题作为攻关方向。他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表层角膜镜仪,获得国家专利。凭着这股劲,他攻克角膜冷冻速度难题,推动我国治疗外伤性无晶体眼技术进步,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任科主任13年,他还在西部地区率先成功使用激光技术治疗屈光不正、青光眼、眼底黄斑病变等疑难病,把一个小科室,发展成同步拥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在大西北首屈一指的眼科中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高晓唯深知,即便自己连轴转,也无法满足边疆那么多患者的需求。因此,他着力建设眼科人才方阵,还培训眼科医生近百名,为边疆地区留下一批不走的“光明使者”。
“不仅要看病,更要看到人”编辑本段
高晓唯常说,医生“不仅要看病,更要看到人”,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97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帕力旦·阿不都患白内障,失明多年,家里人劝她做手术,可她一听说要动刀子,死活不同意。高晓唯与她家人商量后,决定对老人只说做检查,不说做手术。术后,老人睁开眼睛,突然看到一片光明,激动地说:“你们真厉害,给我检查了一下,就啥都能看见了”。
2011年2月的一天,高晓唯在门诊部查房时,发现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蜷缩在楼道角落里,瑟瑟发抖。高晓唯见状,立刻把自己穿的大衣脱下来,披到老人身上。原来,老人为了给儿子看眼病,在门诊排了整整一夜。安顿好老人后,高晓唯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叫到会议室说:“我们是部队医院,要时刻把病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用心为他们解决问题。”高晓唯自己掏钱买了20条毛毯,让值班护士发给夜晚排队等号的患者。
这条毛毯,让冬日患者的心,暖暖的。
“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编辑本段
“不少群众看病,费用是靠卖羊卖牛、东借西凑筹集的。因此治疗必须节省每一分钱,让它都花在‘刀刃’上。”高晓唯坚持从根本上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他用制度约束全科人员的行为,杜绝开大处方;其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同行业。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患者都看得起病,高晓唯带领全科人员在节省经费和个人捐助的基础上,成立扶贫基金。如今,基金已累计救助特困患者110余名,最高单笔救助金额达2万元。
新疆巴楚县维吾尔族青年教师木塔力甫因双眼玻璃体浑浊、左眼视网膜脱落住进474医院。正当准备手术时,传来不幸消息:巴楚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家中房屋倒塌、母亲负伤、两位亲戚不幸丧生。木塔力甫悲痛不已,要求放弃治疗,用省下的钱重建家园。高晓唯得知后,来到木塔力甫床前安慰他,并发动全科为他捐款,帮助他重建家园;同时,高晓唯向院领导申请,从救助基金拿出15000余元补助医药费。康复出院那天,木塔力甫紧紧握住高晓唯的手说:“我一定好好教书,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疆博乐市一位老大娘失明10多年,多家医院都以年龄大、手术风险高为由拒之门外。后来,老大娘家人抱着一线希望,费尽周折找到高晓唯。高晓唯立即安排老人住院,并冒着高龄手术的风险,成功为老人做了手术。家人感激地3次送红包,3次都被高晓唯退回。高晓唯说:“我为病人留住光明,也就是留住了他们的好生活。这比什么都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