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非典型”青年唱一生戏:“青年演员更需要沉下心”
2017年1月,余平成功举办“今日头牌,文武花旦-余平”个人专场,图为其中剧目黄梅戏《扈家庄》。
“我从11岁开始学习黄梅戏,到现在已经14年。黄梅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天都不可缺少。”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员余平说。
余平是一名非典型90后,喜欢传统艺术尤其是黄梅戏。作为新时代的黄梅戏演员,她深知肩上所担负的传承重任,她说:“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演员面对的诱惑太多、选择太多,还是有点浮躁,但是既然选择了从事这个行业,就要坚定不移,沉下心来做艺术,齐心协力推动黄梅戏走得更远。”
14年黄梅戏中人 经典剧目最具挑战性编辑本段
余平出生于黄梅戏世家,外公是打鼓佬,爷爷唱老生,父母都曾是芜湖市南陵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员,但是迫于生计,余平的父亲最终还是改行了,“他很遗憾没能坚持下去,不过他现在每天晚上会花一两个小时开直播唱黄梅戏,甚至还跟我炫耀自己的粉丝比我多。”余平笑着说。
有一天晚上,余平让父亲带她出去走走,但是父亲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说:“不行不行,戏迷网友都等着我唱黄梅戏,不唱我晚上睡不着觉。”
在浓郁的家庭氛围熏陶下,余平对黄梅戏的热爱日益浓烈,2004年,她进入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开启了专业的黄梅戏学习之路。2008年,她又考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本科班继续深造,2012年大学毕业后顺利加入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成为一名职业黄梅戏演员。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余平的学生生涯在传统黄梅戏剧目的动人旋律和情节中悄然度过,而这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中的经典角色正是她最喜欢和最想挑战的,她说:“越是经典的,越是难演,我经常会因为自己学不到其中的韵味而感到特别自卑。”
每当这时候,余平的老师都会耐心地开导她,“‘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变’这句话我一直记得,老师这是在教导我们打牢基本功,急功近利对戏曲演员来说是要不得的。”余平感慨地说。
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度梅”获得者韩再芬(左)指导余平(右)排演《女驸马》。
安徽省安庆市是全国著名的“黄梅戏之乡”,这里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潘璟琍、韩再芬……很多优秀的黄梅戏青年演员在他们的悉心培养下崭露头角,余平就是其中之一。
“在安庆,大家都会来几句黄梅戏,一些戏迷比我们还‘疯狂’,一天到晚唱。把安庆打造成一个黄梅戏主题城市是韩再芬院长的心愿,也是我们剧团致力打造的,安庆市政府也很支持。”余平介绍说,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今年九月至十月将举办第八届,届时她将在艺术节上精彩亮相。
沉下来唱好戏 坚定演员“匠心”精神编辑本段
“戏曲演员真的很苦,要求特别高,综合能力还要强,唱练做打、手眼身法步都要信手拈来。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文化和素养更是衡量一个演员能走多远的根基。”
“特别是武戏,得练硬功夫,我目前练过长水袖、甩发、扎大靠、长绸等等。”
“即使上场前吐到不行,但下一秒该你上场时就得上台,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过程中不能NG,只要上了台就是现场直播。”
“戏曲基本功哪怕练了一千次还是有失误的可能性,错了就是错了,没有补救的机会,所以各项基本必须千锤百炼。”
……
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深深困扰着戏曲从业者,很多人因此而改行。余平在读戏校时班里有40多人,到上大学时只有15人,而毕业后坚守在戏曲舞台上的也不过三四人。
余平(右)学习喷火技艺。
“这个世界的信息量太大了,会有很多机会扑面而来。”余平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动摇过,有时候也会想与其如此辛苦地坚守着,还不去找份轻松且待遇高的工作。
不过,韩再芬的一席话让余平躁动的心静了下来,“韩院长说,她之所以坚守在安庆这座小城,是因为安庆可以沉下心来做艺术。而演员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通过戏曲间接性地教化人,感染人,是一份十分光荣的职业事业。”
今年年初,余平无意中看到《朗读者》的一期节目,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她张弛有度的深情朗读感染了现场观众,也将屏幕外的余平迅速带入到情景当中,“一个好的演员身上能散发出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能感动别人,并成为别人的精神支柱。”
余平感叹道,如果眼睛总是习惯性往外看,看到的将是无数选择,反而会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90后、00后新时代青年演员更需要沉下心来,认准做一件事,坚持到底,用心唱戏,带给观众最真诚、最用心的作品,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不平凡,我想这就是戏曲演员的‘匠心’。”
青春传承非遗 书写黄梅戏芬芳篇章编辑本段
黄梅戏不像其它剧种一样分派别,黄梅戏女演员的戏路子比较广,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娃娃生等可通演,而演员需要做的就是扎实打牢基本功,时刻准备着。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如何演绎好一个角色?“我通常会先自己深入地解读人物,再参阅很多文献和视频,进而把人物研究透,最后还要把戏里戏外、台上台下拎清楚。”余平说,现在的青年演员有一个通病,就是自我表现欲很强,这一点在90年代以后的学员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也是她今后需要克制和反省的地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高雅艺术进校园、三下乡、惠民演出、扶贫演出……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黄梅戏艺术飞入全国各地寻常百姓家,观众群体日渐低龄化,“安庆几乎所有小学都开设了黄梅戏教育课,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对黄梅戏的热情,教授他们学习黄梅戏理论知识、发展传承史和唱腔身段。”
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受众,演员们在保证黄梅戏艺术精髓的基础之上不断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在黄梅戏《靠善升官》中,我们增加了网络流行语等时下潮流元素,并且和观众进行零距离互动,其实在演出之前我们非常担心会引发观众的反感,但没想到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
以近代历史人物为题材的黄梅戏《邓稼先》是余平参加排演的第一个现代戏,在曲调上与传统的平词花腔都有所出入和创新,没有锣鼓和现场伴奏,增添了提琴和交响乐,整体风格偏主旋律,但是与黄梅戏音乐十分和谐。
“戏曲演员更擅长走台步、跑圆场、兰花指,但是我们演出时穿的是现代服装,跳的也是现代舞,所以表演时古装身段的不自然感就会暴露出来。”这对余平来说,既新颖又新鲜,也让她有了更好的经验积累。
和余平一样,现在有很多90后黄梅戏演员潜心非遗传承,用青春书写黄梅戏最芬芳的篇章,她说:“黄梅戏未来的辉煌和道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的事情,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新青年的共同努力,促使黄梅戏乃至整个戏曲界成为时代潮流,在国内外拥有更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