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多例无一失败的手术 这位边疆好军医是怎样炼成的?
走进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中心,1万余面绣着各种文字的锦旗把这里变成了红色的海洋,每面锦旗都记录着院长庄仕华救死扶伤、扶贫帮困的感人故事。
43年军旅生涯,40多万公里巡诊路、142个奖杯、12万例无一失败的手术,记录着庄仕华作为军人和医者的光荣与付出。在许多人看来,数字只是一种枯燥的符号。庄仕华却用责任、力量和忠诚,给这些数字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情感和温度。
挂在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中心的锦旗
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编辑本段
庄仕华出生在四川简阳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73年,18岁的庄仕华入伍来到玛纳斯县的解放军新湖农场,当上了一名卫生员。3年后,庄仕华考上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时取得了全优成绩。面对“你可以选择留校,也可以到内地条件好的医院工作”的机遇,他毅然选择回到新疆。
40多年来,无论是当医生、科主任,还是院长,庄仕华始终没有离开过手术台。
“把病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生命当成自己的生命。”这是庄仕华执刀行医的准则。
庄仕华
2006年,维吾尔族老人乔拉帕和家人把象征民族团结的56个热腾腾的饺子郑重地送到庄仕华面前。
乔拉帕老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因胆囊炎复发住进了一家地方医院,医生以病种多、风险大为由,迟迟不肯手术,老人在医院住了20多天,眼看钱一天天花光了,手术却没着落。老人慕名来找庄仕华“救命”。庄仕华为老人会合全院力量,先调节心率、降血压,制定救治方案。第五天,他成功地为老人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为避免术后心率衰竭、血压升高等险情发生,庄仕华在生命体征监护仪前观察了5个多小时,直到确认她脱离危险。
乔大妈治愈出院了,一心想感谢庄仕华。上大学的女儿出了个好主意:送他56个饺子,每个饺子用一个民族的主打食品为馅,象征血浓于水的民族情。于是,她们全家连夜包了56个饺子,热腾腾地送到了庄仕华的手中。
3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医生到医院院长,无论再忙再累,庄仕华都始终坚持亲自查房。他说:“我看不到患者,做手术时就心里没底;患者看不到我,他们心里也没底。”
钱宁可不挣 命不可不救编辑本段
庄仕华刚当兵时,部队驻地附近有个牧民叫达汗,生活特别贫困。庄仕华看在眼里,挂在心上。一有空,他就往达汗家里跑,帮着放牧、干活,还用自己每月几元钱的津贴帮着他们家买些日用品。庄仕华上军校临走时对达汗说:“只要你有困难,我会一辈子帮助你们的。”达汗当时认为这是一句客气话,但庄仕华这一帮就是40年。
维吾尔族大娘用民族最高的礼节感谢庄仕华
2007年,达汗患胆结石,庄仕华出治疗费为他做手术。2001年,庄仕华得知达汗的女儿因贫困面临辍学时,又承担了达汗女儿的学习费用,还时常为她买学习用品,新衣服。在庄仕华的资助下,达汗的女儿2012年顺利毕业,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庄仕华常说“钱宁可不挣,命不可不救。”维吾尔族妇女阿依古丽、古丽莎等200多名群众身患重症没钱看病,他带头并发动医护人员为他们捐款80多万元,帮助解决治疗费用。
从医43年来,庄仕华和同事们帮助了570多位家境困难的患者、46名贫困学生,并长期资助64户特困家庭。
好军医是怎样炼成的编辑本段
1992年,庄仕华建议引进时间短、刀口小、愈合快、费用低的腹腔镜下切除胆结石技术,并主动请缨到北京医学院学习。医院肝胆科创建时资金不足,庄仕华和4名科室人员拿出个人积蓄购买手术设备。许多医院对这项技术应用比较谨慎,不敢用于临床。庄仕华买来葡萄、动物肝脏,反复模拟练习,很快掌握了胆囊与肝脏剥离技术。一个月后,庄仕华就用腹腔镜成功完成了新疆首例胆囊切除手术。
多年以来,庄仕华练就了一手绝活:一台腹腔镜手术不过10分钟,剥离胆囊最快只要47秒钟。
在庄仕华看来,手术快一秒钟,患者就少一秒钟痛苦;多一种手术方法,患者就多一分生命保障。爱岗敬业的庄仕华还探索出在肝包虫内囊摘除、胃修补、胆总管探查等21种手术,有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先后创新和引进了永久性起搏器安装、脏器移植等百余项新技术。
令人肃然起敬的纪录编辑本段
手术就是战斗,手术台就是战场。院长一天会有多少场“战斗”?答案是每天20多场,最多49场。
庄仕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做手术、查房、巡诊上,他挤出一切时间加班加点,为病人治疗。2009年6月8日,庄仕华连续做了28例手术后,突感身体不适。医护人员劝他其将余手术改天再做。庄仕华说:“手术都是安排好的,我们不能往后推。”他靠着椅子休息了一会儿,确定身体无恙后又继续进行手术。就这样,他硬撑着做完了当天的全部手术。这天,庄仕华共为49位患者做了手术,也是他做手术最多的一天。
如今,年届花甲的庄仕华依然每天做20多台手术,对患者未敢有一丝怠慢。对于头顶上那些耀眼的光环,他有着清醒的认识:“荣誉是党和人民对我的鼓励,我只有尽好治病救人的本分,才对得起这份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