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家庭医生谭美红: 让社区居民“愿意跟到老”

从事全科工作10余年的谭美红是广州市第一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全科医生。现在,她每周来回在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院区和住院院区奔波。开展签约门诊时,她平均每天要接待50~60位预约客户

谭美红(右)为病人看诊。    

谭美红(右)上门探访百岁老人。    

谭美红(右)对街坊嘱咐注意事项。

2000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医疗临床系的谭美红,目前是广东省“滚雪球”家庭医生培训师资骨干,也是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中心”)全科门诊主任和家庭医生团队的专家组成员。

作为广州市第一批成功转型的家庭医生,谭美红不仅实现了个人用户年签约数2000人,也发挥着优秀党员的带头作用,帮助沙园中心的全科医生团队快速成长。2018年,谭美红的家庭医生团队获得“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称号。

目前海珠区沙园卫生服务中心共有42名全科医生,他们不仅是签约用户的健康管家,也深得远近街坊邻居们的信任。用户来沙园中心预约家庭医生就诊,就像来见熟人和朋友,足足8分钟的问诊少不了拉家常和问候近况。而像谭美红这样的全能型社区医生,许多签约用户都表示“愿意跟到终老”。

从事全科工作10余年的谭美红是广州市第一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全科医生。现在,她每周来回在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院区和住院院区奔波。开展签约门诊时,她平均每天要接待50~60位预约客户。为了做好2000名签约客户的健康管家,谭美红管理着一个年轻的家庭医生团队,包括全科医生、药师、中医和助理等。

目录

“年轻医生更要学会沟通”编辑本段

尽管上门家访不是家庭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但对维护医患关系十分重要。除去每月三四次上门出诊,喜欢和人聊天的谭美红还时常在下班休息时间,去一些病人家中看望、了解情况。

她也建立了微信群和公众号,方便和用户联络。“他们经常有什么事会给我发消息,有时想聊天也会找我。所以‌‌在签约门诊时候,我对他们和‌‌家里的情况,包括最近的动态,都比较清楚。”甚至有客户出国游玩都跟她实时报告身体状况,身体出现不适时听取她的建议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由于常驻社区和街坊们打交道,谭美红认为,年轻医生更要学会沟通。在过去几年中,她碰到的“疑难杂症”有不少都和沟通有关。“有些病人对住院有抵触心理;有的人在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转科,却查不出什么问题。”她说,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有什么疾病,而是心理上‌‌有隐忧,需要全科医生们去改变患者的观念。

“全科诊疗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给出的一些治疗方案是必须要经患者同意的。很多时候,我们要反复和病人解释住院的必要性,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如果客户不愿住院,我们就跟踪病情,在出现恶性变化时及时劝说。”

她的签约客户中,既有年纪二十出头的年轻白领,也有一百多岁的卧床老人。谭美红总结说:“学不会沟通很难做好社区医生。我们都要学心理学,有些病人是心理上有隔阂,‌‌只要跟他们沟通好了就不是问题。”

收获一批老年粉丝编辑本段

谭美红是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明星家庭医生”。由于每年最多签约2000人,她现在也会筛选出更需要签约的用户,尤以老年群体为主。他们逐渐成为谭美红的忠实“粉丝”。

已经退休的周阿姨既要照顾两位高龄老人,又要在家带孙。在沙园居住了60多年的她,早在2013年沙园中心成为家庭医生试点医院时,就成了第一批签约用户,她的父母、丈夫和自己都签约了谭医生。两周前,她身患糖尿病的八旬老母亲在家中突然晕倒,她立刻给谭医生发消息。彼时正从外地开会回来的谭美红还在讲课,她很快回电通知周阿姨送医院。而老母亲此前不愿住院,这回在谭美红的耐心劝说下终于来到沙园社区做了详细检查。“医生跟得很到位。现在母亲的病情到哪一种程度,我们都可以注意到,就放心一点。”谭美红还主动为一些高龄居民提出签约。

有一次在和签约的张叔聊天中得知,他还有一位102岁的老父亲,患有高血压病和留置膀胱造瘘管。未签约之前,老人一直在家附近的三甲医院治疗,由于家住楼梯楼及行动不便,每次去就诊都要劳师动众。由于没有持续的管理服务,病情不稳定,家人非常担心。谭美红便主动提出和老人签约,并带领助理上门为老人进行健康评估,更换膀胱造瘘管,指导家属日常护理。现在,张叔的百岁父亲病情逐渐稳定,血压平稳,造瘘口再也没发生过感染。老人百岁寿辰时,还邀请了谭美红和其团队参加家宴。

谭美红还建立高血脂自我管理小组、健康志愿者联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管理等团队,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动手实操以及户外活动、中医膳食疗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了一大群老年粉丝。患有脑梗的75岁的顾阿姨由于年龄超标,不能参加这周的减脂和助眠活动,但还是兴致很高地赶来听关于慢性病的课程。

忠实“粉丝”周阿姨笑着给谭美红打了个“硬广告”说,“没得变的了,跟(谭医生)跟到我们终老了”。

对话:编辑本段

签一个管好一个编辑本段

广州日报:目前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频率如何?

谭美红:社区里有很多病人,‌‌我们需要评估这个病人值不值得家访。如果他真的很需要我们上门,我们就会上门,但每次上门会牺牲其他人的时间。假如每次要花一个多小时来回家访,一天就会少看十几个病人。所以我上门都是休息时间,我有很多病人的时候就‌‌忙不过来。

广州日报:年轻医学生毕业后愿意来沙园社区医院吗?

谭美红: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去三甲‌‌医院做高精尖的研究,有些人喜欢待在社区。‌‌我就是很喜欢和社区家庭沟通的。‌‌我们在培养这些年轻医生的时候,要给他们看到一些希望,不要觉得社区里好像‌‌没什么人来看病。其实在沙园社区,我们真的很忙,每个医生的工作量很大,‌还要管理病人、组织活动、搞教学、自我强化学习。另外,社区医院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

广州日报:作为全科医生,遇到不熟悉或者棘手的病患怎么处理?

谭美红:以前没有做签约工作的时候,‌‌碰到不好处理的病人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毕竟医患关系还是有点紧张。‌‌但签约之后,很多人就像朋友来看病一样,对医患关系有所缓解。‌‌而且碰到比较棘手的一些问题,我们团队也‌‌有‌‌年资更高的专家会诊。‌‌如果实在难以在社区医院解决,我们也有很快速的‌转诊机制。

广州日报:家庭医生推广有哪些困难?

谭美红:我们现在主要是面临药物不足,很多药物有限制,这也会限制很多病人。而且社区对家庭医生的认知不够。‌‌虽然一直在推广,但不是说人人都觉得这‌真的有帮助,因为他不知道家庭医生能帮你干什么。‌有的人觉得还是大医院的技术更好,更相信大医院。现在很多人还是不了解家庭医生,选择上会犹豫。

政策引导很重要。最初‌在社区门诊看病的病人很少,‌‌后来有了医保报销后,很多人才开始进入社区门诊。目前也在逐步引导分级诊疗。

广州日报:目前,沙园社区的家庭医生有什么值得推广的经验?

谭美红:追求数量不是我们的目标,‌‌签一个要管好一个。‌‌‌‌社区的师资和环境要对用户有足够的吸引力,也要花时间建立年轻医生的培养体系。

我们团队做的是比较全面的健康管理。管理不能是空的,不是写几个档案、测一下血压就行,还需要足够人手。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病毒终结者    下一篇 他摔断锁骨刚打钢钉做完手术回家,深夜为救治高烧患儿立即出诊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