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动若奔雷,疫情防控打胜仗——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事

2020年的春节,对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不见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的特殊战斗,也是一场检验医院改革成效的一场大考。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院上下临危受命、不怕牺牲,以勇敢“逆行”践行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以实际行动书写白衣战士的光辉篇章。闻令而动,奔赴一线“叮铃铃……”大年三十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接到上级命令,...

2020年的春节,对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不见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的特殊战斗,也是一场检验医院改革成效的一场大考。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院上下临危受命、不怕牺牲,以勇敢“逆行”践行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以实际行动书写白衣战士的光辉篇章。

闻令而动,奔赴一线

“叮铃铃……”大年三十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接到上级命令,湖北武汉地区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要求医院立即组建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医疗队。

“军人生来为战,这个时候我们不冲上去谁上?”消化内科党员董育是科里最年轻的护士之一,原本婚礼定在正月的她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推迟婚期加入医疗队。

各党支部、党员纷纷向组织请战,呼吸内科全体医护按下请战手印,医院上下枕戈待旦准备驰援。

疫情就是敌情,抗疫就是战场。从接受任务到赶往一线,西京医院赴汉医疗救援队全体动若奔雷——

凌晨2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队员名单;凌晨5时,组织医院党委常委会,成立临时党支部;中午14时,出征队员装备和药品准备完毕;下午18时,召开出征誓师大会;晚上11点,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次日8时,开始准备进驻武昌医院。

“作为军人、党员,我们必须冲锋在前。”作为入党30年的两位70后医生,呼吸内科宋立强和赵峰两位教授从除夕夜接到命令的那刻起,就明白自己身上的重任。17年前,宋立强和赵峰就一同登上过“赴京抗非勇士榜”。此次,他们再次主动请缨、带头奔赴一线。

创新手段,多方施策

“我马上赶往医院,你们先做准备,要给患者插管(使用有创呼吸机)治疗。”西京医院危重症专家张西京主任一边穿衣服,一边对值班的医生护士安排工作。

从转入火神山医院开始计算,3天时间内,张西京带领他的团队,通过有创呼吸机同时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营养支持,使患者病况逐步好转,最后成功“脱机拔管”——让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65岁陈大爷顺利转到普通病房。这是火神山医院通过有创呼吸机,成功救治的首位危重症患者。

新冠肺炎是一个未知病种,很难找到有针对性的特效药,西京医院的专家们凭借多年积累的救治经验,创新治疗手段、多方施策,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只要患者还有救治的希望,我就不会放弃。”张西京从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呼吸机模式和加强营养支持等方面入手,因人而异提出个体化诊疗方案,运用营养治疗、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三位一体模式,成功让多名患者转危为安。

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有一名78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伴有高血压、陈旧性心梗及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经高流量吸氧、抗病毒、抗细菌、激素等综合救治后,呼吸衰竭反而愈发严重,吸入100%纯氧后仍感呼吸窘迫。宋立强教授与团队反复研讨患者病情,大胆突破常规,将激素用量进一步提高,第2天患者吸入氧浓度降至70%。4天后,患者就彻底脱离呼吸机,实现了自由呼吸。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药介入,中西医结合应该可以控制疫情。”中医科李军昌教授提出,治疗用汤剂基础方与免煎颗粒的辨证变化方相结合,让病房管理实行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使更多患者受益。

只为让患者平安回家

“拼搏奋战,只为让患者平安回家。这是我们的最大心愿、最大执着、最大期盼。”医院放射诊断科张劲松副主任说,“这些天,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ct图像炎症范围逐渐缩小,磨玻璃影逐渐消失,真的感到无比欣慰。”

作为冲锋一线的影像“侦察兵”,张劲松所在的放射团队为了能够完成更多的影像检查,经常一整天都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朦胧”的护目镜。脸上被勒出水泡,就地而憩成了他们的常态。

核酸检测是患者能否康复出院的重要指标,为了确保患者出院指标准确无误,检验科周磊副主任从样本处理、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到结果分析,时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接触病人最频繁,工作最琐碎、最繁忙的是护士。“疫情来势汹汹,更是要求练就火眼金睛。”护理处程蕊告诉记者,护士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和仪器数值变化,及时做出应对,吸痰、处理排泄物、帮助病人翻身、疏导患者情绪,成了她们的必备技能。

“尽管护理工作烦琐辛苦,但对患者的细致照顾不会减少分毫。”呼吸科文职党员徐梦说,“就像家人每日对我的关心一样,每当有患者治愈出院,我们都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每一名病人,让康复的希望在患者之间传递。”

(记者

章文

通讯员

王鑫

徐潇)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医者张方华:一生甘为人梯,为我国眼科医学事业作出不朽贡献    下一篇 尖措:衡量干部工作好坏,群众说的算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