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战斗机王牌飞行员变身无人机飞行员,从“感官飞行”转向“数据飞行”
李浩完成飞行后与战机合影。
难以想象,李浩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2011年,在“王牌师”空军原歼击航空兵第一师服役了三十年、飞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的李浩,带着刚刚被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毅然放弃了停飞退休、转飞民航拿高薪的机会,而是选择了投入无人机作战试验训练这个全新的领域。
不难想象,李浩一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因为家人知道李浩舍不得部队,部队知道李浩舍不得飞机。因为李浩自己知道,今天改革强军落在了我们这一代,我是一名军人,军人的脉搏应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党指引的方向永远是军人战斗的方向”。
不舍蓝天再冲云霄编辑本段
47岁,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再熬两年就能过上清闲日子的岁数。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则是因为年龄限制将要停飞的最后一年。
休假在家的时候,看着公园里的老人在散步、遛狗,李浩觉得没意思。他觉得停飞之后物质待遇虽然不错,但这样的生活“不适合自己这种习惯了驾驶战机翱翔蓝天的人”。
正当李浩为飞行生命即将终结而迷茫时,他得到了空军将组建无人机部队,并在即将达龄的飞行员中选调无人机飞行员的消息。不久后,组织就派人来征求了李浩的意见。
“不是我选择了无人机,而是无人机选择了我!”李浩说,“这个机遇让我眼前一亮。”
但李浩回到家和爱人说明自己的意愿后,看到的却是妻子张素娟的泪水。张素娟说:“提心吊胆一辈子,好不容易盼到即将停飞,眼看着就能在一起踏踏实实过上安稳日子了,怎么又要一个人远走他乡。”
虽然这样说,可张素娟还是在一番长谈后被李浩说服了。
回忆起来李浩说,和爱人的长谈也让自己内心的想法越来越清晰:一来,我始终没有忘记是部队将我从一名农村的孩子一步步培养起来的,无人机这一新装备刚刚列装,正是用人之际,我不能这时候离开;二来,我有近30年的飞行经验,现在刚好能够派上用场,如果现在不往前冲,军人的价值在哪里。
就这样,李浩便匆匆赶赴到了某无人机旅。随后的2012年,空军在华东某地组建某型无人机部队,李浩主动请缨参与到执行首批改装的任务中,成为空军首批改装该型的无人机飞行员。
李浩说:“飞新型战机,也就意味着离提升战斗力更近了一步,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层“窗户纸”的距离编辑本段
今天李浩每次带教的时候,总是鼓励大家说,有人机和无人机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学生们不知道的是,这层看似一点即透的“纸”是李浩做出怎样努力才最终攻克下来的巨大难题。
作为先后飞过歼六、歼七、歼八等6种有人机型的“王牌老飞”,李浩起初对转型颇有自信,觉得“上手应该不会太难”。但随着对无人机不断深入了解,李浩发现操控无人机“一点儿也不容易”。
原来,无人机飞行难点是飞行姿态感知。在有人驾驶飞机上,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所有的感观来感知飞机的飞行姿态,并且凭借直觉瞬间作出判断。而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对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面前显示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进行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无人机整个系统的飞控逻辑都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从“感官飞行”转向“数据飞行”,李浩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了与无人机的“人机合一”上。
“最起效的还是古人的话‘笨鸟先飞’,每次飞行前我都提前进场进行模拟训练,好多知识点我看一遍记不住,那就看10遍、20遍,直到记住为止,”李浩说。
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飞行操控、任务载荷、链路监控等多席位数人协同配合。要想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必须全面掌握多个领域十几门专业知识、工作原理。为了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逐渐退化的劣势,李浩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反复记忆,别人学一遍,他就学十遍甚至几十遍。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得破旧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无论哪个知识点,只要有人问,他就一准儿知道在第几页第几行。
“就相当于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这也就是无人机飞行员必备的情景意识,”李浩说。
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前李浩都提前1个小时到位,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空中动作。最终,他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条件反射出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
有时为了准备一个长航时飞行,李浩要整整一天都要挤在狭小的操作方舱内,出来时往往腰都疼得直不起来。而每次执行飞行任务,李浩都需要时刻紧盯飞行监控席上的图像和数百个数据,时间长了,眼睛就会流泪。 面对百般困难李浩说:“想想半个世纪前,老一辈革命家住地窝子、吃沙拌饭的日子,我们现在这点苦其实真的不算啥,我觉得,组织把无人机交给了我,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坚决完成。”
强军锋从磨砺出编辑本段
黑土地、红土地、黄土地……李浩的强军梦伴随着他走变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2014年3月,李浩随部队整建制转隶,扎根在天山脚下。同年7月,为完善无人机新型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军队战略转型,他所在的部队转隶西北某地。而这已是李浩经历的第4次转隶调整。调整后的他,辗转回家的路程已超过10000公里。
荒凉、寂寞的茫茫戈壁既成为李浩每天要面对的艰苦环境,却也成为他最享受的科研学习环境。
一张单人床、一个铁皮柜、一张老书桌、一把旧凳子,李浩宿舍的样子让前来看望丈夫的张素娟又一次流泪。可面对着夜晚戈壁滩的满天繁星,李浩充满了感慨,他说不正是军人的脊梁撑起了这片美丽的天空,我们都觉得自己干的工作很值。
正是在李浩的带动下,有许多官兵来到了西北,爱上了西北,更想在西北扎根。“他不仅在改装无人机,还改装了一支团队的精气神,”战友们这样说。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这是李浩在学习室白板上写下的字句。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徒弟们。
“我们起步已经有些晚了,再耽误就会输掉无人机战场的‘入场券’!”
2014年7月“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我军无人机作战力量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面对多个国家参演观摩压力,李浩克服复杂电磁环境干扰,稳稳操控无人机对蓝军指挥部搜寻确认并首发制敌,有力展示了我国新型无人机作战实力。
2016年10月,“红剑”大规模体系对抗演习中,李浩操控无人机,在这场全要素、信息化、多兵机种的红蓝对抗中担负前出侦察、打击和评估任务,面对空域紧张、航线复杂、机型种类多、协同难度大的挑战,他果断采用指令飞行和人工操作相交替的方法,及时调整侦察和攻击方位,有效融入作战体系,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如今,李浩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驰骋翱翔,想着为改革强军多作贡献,想着为国家的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正如他自己所说,飞行中的“四转弯”意味着即将着陆,对于我这个人生进入“四转弯”的飞行员来说,我现在可以做的,就是把每一个架次飞好,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解决掉,把新飞行员带好,不让自己留遗憾,只要在这个岗位上一天,我就会一直学下去、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