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T恤听古典音乐” 她放下身段让“高冷”的古典乐变得温柔可亲
前一阵微信上盛传一篇“爆款”文章《上海没有文青,只有小资》,不得不说,这算是典型的“标题党”。田艺苗就是生活在上海的标准文青一枚。其实,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颇受欢迎的教师,她完全可以给自己贴上一些更“高大上”的标签,比如作曲家、音乐家之类,但她宁愿当一名快乐的小文青。
她不但自己放下身段,还让向来“高冷”的西方古典音乐变得温柔可亲。她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上的《古典音乐很难吗?》系列讲座,一经推出便深受欢迎。
2016年10月,上海初秋,记者见到了田艺苗,她短发、素颜,声音清甜。瘦小的身形后如今已有了一大批追随者。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编辑本段
《古典音乐很难吗?》通过这个标题,人们很容易理解成田艺苗想表达:古典音乐并不难。但她对记者说:“这是西方国家300多年沉淀下来的财富,有自身的一套严谨逻辑,是一门学问和修养,当然是难的。”但难并不妨碍欣赏。
之前田艺苗写和古典音乐相关的书,有读者给她建议:光有文字没有音乐,实在无法领略音乐的妙处,不如一边播音乐一边开讲座吧。田艺苗觉得这个想法不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她办起了沙龙,并起了个文艺的标题“穿T恤听古典音乐”。
这个口号带着一点小叛逆,听起来很酷,勾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我想说的是,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你可以穿T恤、穿牛仔、穿西装、穿睡袍……穿什么都可以。它不是老古董,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不需要附庸风雅。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质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节而生。”
接着,她又把线下的沙龙挪到了线上,并且内容更加丰富,有大师代表作、协奏曲专场,也有聆听音乐会、挑选唱片的指南。“我不想搞艰深的音乐课堂,只希望大家通过有目的地聆听,对某种音乐形式、某一大师的风格,真正有所了解。”
互联网上,她的影响力呈几何倍数增长。许多知名人士成了她的拥趸,比如姚晨、李健、韩红。学者易中天则夸奖:“以前总认为西方古典音乐不是中国人的菜,但听了田艺苗的讲解却打算下筷子了。”
这么多人因为她而爱上了古典音乐,这让田艺苗自己都感到意外。“古典音乐原先一直很小众,也许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积累已经到了一个层面,大家内心真正产生了对文化消费的迫切需求。”
最好的时光都留给了琴房和图书馆编辑本段
“音乐像大海,会给你振奋人心的力量。音乐像大山,会给你宽厚绵延的抚慰。”在推荐古典音乐时,田艺苗如此说道。她自己,从小就与音乐为伴。
她是浙江台州人,父亲是一名音乐教师,他想当一名作曲家,但环境限制,只能在小地方创作些晚会歌曲。后来他在当地办了所音乐学校,并为此忙碌了20多年。
田艺苗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三四岁时家人带她去看电影,看完回家她就能哼唱电影中的主题歌。十来岁时,父亲拿出所有积蓄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全家人笃定她就是要走音乐这条道路的。
她的钢琴启蒙老师毛洁芳是一个精力旺盛的老太太,田艺苗弹琴时,她在一旁手舞足蹈,大声喊着,“这个和弦就是大海轰鸣”“那个句子就像小花瓣飘落”“手指要像一块小石头,扑通一下掉到水里”。要是田艺苗不专心,她的责骂就会劈头盖脸过来。这种教育方式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
田艺苗高考时的分数很高,但她义无反顾地投奔了毛洁芳老师所在的杭州师范大学。在选择专业时,她舍弃了颇具根底的声乐与钢琴,选择了作曲理论。原因是她认清了自己的性格,“舞台上的灯光太过刺目,而我只想一个人待在安静的角落。”
如今,音乐让她更多地迈向公众。不论是“穿T恤听古典音乐”,还是线上讲座,听起来都是叫人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音乐之旅。但对田艺苗来说,叩开音乐之门的道路,却无疑是一场刻苦的修行。
有段时间她一边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博士,一边在杭州师范大学教课,往返于沪杭两地之间。同学早上出门,田艺苗在看乐谱;中午回来,她在看乐谱;别人都睡了,她还在一边听唱片一边啃乐谱。那些最好的时光和最好的天气,都留给了琴房和图书馆里靠窗的位置。
说起这些,她略感遗憾,羡慕那些风生水起的青春,但如果再重来一遍,“我肯定还是那个坐在图书馆和琴房的女孩。”
为名利的折腾终有尽头编辑本段
写作是田艺苗的另一大爱好,出版了《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等书籍。尽管她说“用文字来表现音乐,那简直是徒劳。”
有一次田艺苗去广州做新书签售,作家黄佟佟突然发问:“你写的这些大师,如果选一个当老公,你选谁?”田艺苗的第一反应是肖邦,因为肖邦是一位音乐诗人,作品有意境,符合东方审美。“但我后来想,如果生活中真让我来选,以我的性格,恐怕碰上哪个是哪个。人生没得挑选。”
作为作曲理论的博士,她去年推出第一张专辑《旅人》,乐如其人,简约自然的作品风格,契合了她淡然又不失倔强的性子。“我觉得这也符合当下人的诉求,我希望自己的音乐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提炼。”
平时除了教学,她把自己形容成一个“死宅”的读书人,时常隐居在自己的书房里。除此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出门旅游、考察。比如在匈牙利,她拜访李斯特的故居,寻访巴托克等音乐家的足迹,写了《布达佩斯音乐之旅》,“了解西方文化必须了解西方的音乐,有时候故事是冷冰冰的,但配合热气腾腾、有血有肉的音乐,一切都找到了合理的逻辑。”
音乐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便是教育。这些年田艺苗走出学院,发现公共教育中的不少问题,比如直奔考级,无效率的练习等,尤其是照搬专业音乐教育,采用一对一教学,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无聊。为此她专门设计了“古典音乐重奏课”的教育模式,大家一起演奏,有交流有竞争,一个人练得不好,有小伙伴分担复杂的声部,由学音乐变成了玩音乐。
不少机构对她的这种教育实验感兴趣,想给她投资。但田艺苗都拒绝了,因为“拿了钱就得为他们服务。”在她看来,为名为利的折腾终有尽头,只有站在一个爱乐者的立场,音乐才会始终纯粹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