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重症病房纪实:生与死的搏斗每天上演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重症病房是火力最密集的主阵地。重症病房收治的患者都是病情最严重的,也是最难治疗的,生与死的搏斗每天都在上演。这里的医护人员也最辛苦,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用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患者转危为安让我感到欣喜”“终于可以自由呼吸了。谢谢你们!”医院监护室里,一名摘掉呼吸机面罩的78岁老人用浓重...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重症病房是火力最密集的主阵地。重症病房收治的患者都是病情最严重的,也是最难治疗的,生与死的搏斗每天都在上演。这里的医护人员也最辛苦,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用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患者转危为安让我感到欣喜”

“终于可以自由呼吸了。谢谢你们!”医院监护室里,一名摘掉呼吸机面罩的78岁老人用浓重的湖北话,向我表达谢意。

这位重症患者已入院十多天,既往有高血压、陈旧性心梗及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在我们的治疗下,他彻底脱离呼吸机,患者转危为安让我感到欣喜。

到武汉第三天的凌晨,在重症监护室忙完一天工作,我久久不能平静。为了让每名值班医生快速掌握所有患者病情,我制作了《监护室患者病情逐日一览表》。值班医生可以据此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反应,摸索出个性化救治方案,实现精准救治。

前不久,一名女性患者出现重度低氧血症,后经高流量吸氧及对症性药物治疗,呼吸变得平稳,但她却总觉得胸闷气憋。于是,我在查房时告诉她:“双肺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停掉药物,出院开始倒计时。”

听闻消息,患者胸闷症状很快消失。原来,前期呼吸困难的痛苦让患者对康复失去了信心。我在巩固疗效的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每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3天后,患者顺利出院。

人类与病毒的斗争由来已久。一次次抗争的历史让我确信:病毒最终会向人类缴械投降!

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监护室护士熊杰:“几乎每天都是一次大考”

从仰卧位改换为俯卧位,有利于增加病人通气面积,改善患者呼吸状况。但在重症监护室,这个动作一次次考验着护士的体力与能力。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名患者身上插了7根管道,一次翻身要6名护士一起上。一名护士站在床头,保证气管插管不掉,其余5名护士分别站在床尾和左右两侧,保护病人的肩颈、腰膝,等床头的护士统一发令,6人同时发力,将病人慢慢翻转、稳稳放下。既要防止管道脱落,又要使得上劲儿。

我进入重症病房工作已有一个多月了。我所在的病区有30名患者,其中就有20多例进行了气管插管。在前线抗疫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是一次大考。

2月10日,一名从院外转来的危重病患,送来时血氧饱和度只有正常人的七成。我当时没多想,马上配合医生做气管插管、胃管引流,结果血氧依旧上不来。转眼4个小时就过去了。按照规定,每班护士4小时换班,我应该下班休息。但这时是抢救患者的关键时间。于是我一直在配合医生给患者做ecmo,直到情况稳定。那天,我整整在病房待了7个小时,出来时浑身已经湿透了。

我们不怕累,只要能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潘纯:“这是患者最后的希望”

每天,在我支援的武汉金银潭医院的5楼重症病房里,各种监护仪器不时发出嘀嘀嘀的响声。

我平时对ecmo的操作已经非常熟练了,但在穿着防护服再穿隔离衣,戴着3层手套的情况下,安装一次ecmo要将近两个小时。每做完一次,我的衣服都会全部湿透,但我们必须尽力,因为这是患者最后的希望。

2月27日,我为一名患者卸下了ecmo。这位患者接受了十几天的ecmo治疗,总算挺过了最危险的一关。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鼓舞。

这位患者今年38岁,病情发展很快,尽管进行了呼吸机、插管等治疗,都没有明显好转,ecmo是最后的希望。2月13日,我和同事给他装上了ecmo。这是我们进行的第五台ecmo手术。有了ecmo的支持,他的氧饱和度接近100%。

记得病情严重以后,他已经没办法和我们做语言沟通,但我们通过眼神和点头示意等进行交流,我可以看到他对活下去的渴望。

相信卸下ecmo后,再通过后续的康复治疗、营养治疗,他一定能战胜病魔,康复出院。

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护士长圣文娟:“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在重症病房中,痛苦似乎总是存在,但很多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让我们觉得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负责的11床重症患者是位老大爷,他的老伴住在隔壁病房,病症相对轻一些。后来老伴需要移到其他轻症病房去。我们知道老两口彼此挂念,转运同事带着她去看了老大爷。

我依旧记得当时的场景。两位吸着氧的老人,一见面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短暂的会面中,老大爷反复对老伴说:“要吃东西!”“一定要吃东西!”因为老大爷听医生说,要增强抵抗力,就一定要吃东西。

我已经离家一月有余,也十分想念孩子。以前除了上夜班,孩子都是我带着,没有长时间分开过。我不在孩子身边,还有他爹和爷爷奶奶照顾着;这里的患者没有我们,就会有生命危险。疫情不结束,我不能回家。但我相信距离回家的日子不远了。现在收治看护的一些重症患者已经没有刚来武汉时那么重了,所有的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人民日报记者申少铁

李龙伊

韩鑫

鲜敢,生命时报记者董长喜

张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战“疫”巾帼 为爱“代购” ——重庆市江北机场海关李璐的抗疫故事    下一篇 陈一冰:我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个李宁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