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探月一期只花了地铁2000米的钱” 他想看看月亮另一面

大家觉得我们在地球上有那么多事要做,西北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瞎折腾去搞那个月亮干什么。

古今中外,月亮大概有50个名字,欧阳自远如数家珍。这位刚刚度过81岁生日的“嫦娥之父”不仅研究月亮本身,还有月亮背后的神话、诗句等。说到月亮,他神采飞扬,中气十足,滔滔不绝,他是位老人,却没有一丝老态。

2018年10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欣喜之余,欧阳自远也越发忙碌,因为下一个能让国人如此振奋的太空项目,是他参与的、即将在明年升空的“嫦娥5号”。他对记者说:“明年‘嫦娥5号’要上月球,自动打转取样品带回地球;后年我们要从月亮的背面上去,这个是人类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我们要站在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的那一半月亮上探测。”他目光如炬。

因此,采访几乎是从他繁忙的行程表中“硬抢”过来的。年过八旬,他依然频繁参加探月研讨会、演讲会,以及进行2020年中国人首次探测火星的准备,与记者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现在任务太重了。”

但他甘之如饴,从38年前第一次触摸到月岩起,他就将自己的命运与月亮绑定。从研究地质到陨石,从申请探月到实现“嫦娥计划”,欧阳自远一心只做追月人。

目录

探月一期只花了地铁2000米的钱编辑本段

在“嫦娥工程”中,欧阳自远身份很多:探月计划提议者、“探月可行性报告”提交者、首席科学家……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移动的演说家。10月上旬,他就参加了三四场探月报告会。这样的会议在2004年前后更为频繁,当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刚刚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外界对探月仍然持质疑态度。大部分质疑来自工程所需的预算14亿元。

“大家觉得我们在地球上有那么多事要做,西北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瞎折腾去搞那个月亮干什么?何况上世纪美国和苏联搞了108次,现在中国人再做值不值,很多很多的质疑。”

作为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只能反复解释,像探月工程的“苏秦、张仪”,不断在人群中游说。年近七十的他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亲自撰写稿件,写了20多个版本的演讲稿,他对记者解释:“从官员、科学院院士、大学生到中学生、小学生,都必须让他们听得明明白白。”粗略统计,至少已有10万人听过他关于探月工程的演讲。

最著名的便是拿北京地铁做比较的故事。当时,北京市公布地铁造价1公里7亿元,于是欧阳自远略带玩笑地跟大家说地球到月球大约38万公里,但探月工程一期也就是北京地铁修2000米的钱。他说:“其实我想让大家了解,我们就使14个亿。”

对欧阳自远而言,探月是个人理想,亦是国家使命。1978年,美国总统特使布热津斯基访华,送给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华国锋两件礼物:一是曾被“阿波罗号”带上月球的中国国旗,二是一颗月球岩石。这颗珍贵的岩石包含着大量宇宙信息,华国锋随即询问中科院,谁能搞清这块石头?中科院给的答复是:“有人,在贵州呢。”说的便是当时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钻研矿床的欧阳自远。这位43岁的研究员刚刚因发表了多篇关于“吉林陨石雨”研究的论文蜚声国际。

欧阳自远成为中国最早用镊子夹起指甲盖一般大的月球石的人。他组织全国34位学者专家,从岩石学、矿物学、月岩冲击效应、月岩历史的层面研究,先后发表14篇论文,还确认了岩石采集地点,这些论文在国际上引发热议。从那时起,欧阳自远意识到,刚刚起步的中国空间探测和月球研究,是时候迈开大步了。

“嫦娥1号”是英雄编辑本段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神舟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让时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所长的欧阳自远看到了探月的希望。1993年,他彻夜伏案写下两万字的“探月必要性与可行性报告”,从军事、能源、经济等多方面阐述了登月的重要性,提交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家组。

接下来的10年,欧阳自远不断同上层力争,跟专家、同事改进工程方案。他的妻子邓筱兰如此形容:“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回到家就是进书房、看书、查资料,家里的事儿什么都不管,饭做好了叫他吃就行,好的赖的都能吃,恨不得天天只穿一件衣服,家里小孩的生日永远记不住,大概就知道是几岁。”

2003年底,经过10年努力,一份关于“嫦娥1号”的综合立项报告送进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温家宝在这份报告上签了字,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第一期工程,欧阳自远被任命为首席科学家,这距离他开始月球研究已经整整过去了25年。那一天是大年初二,欧阳自远带着4名学生,与探月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下了趟馆子。他特地开了瓶茅台酒,举杯时声音有些颤抖:“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我们很幸运。”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步——绕、落、回,即一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二期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等技术,三期突破月面采样和返回地球等技术。因此,一期开始的2004年被称为绕月探测工程的开局年,这之后便是3年攻坚时光。3年里,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欧阳自远的参与,70多岁的他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在各个对接城市来回飞。

2007年10月24日,“嫦娥1号”绕月卫星在西昌发射,它需要进入月球200千米使命轨道,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这个过程需要13天。回忆当时,欧阳自远说:“我们熬着睡不着觉,忧心忡忡。我害怕得手心流汗,怕它没抓住轨道。13天后,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一旁问他的感想,他脑袋一片空白,只能哭着说:“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2010年10月,“嫦娥2号”卫星升空,试验新的奔月轨道;2013年12月,“嫦娥3号”探测器登陆月球,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等任务,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实现;作为“嫦娥3号”备用卫星的“嫦娥4号”也已确定了月球背面登陆的任务。欧阳自远又全身心投入到探月工程第三期,即“嫦娥5号”的工作中。

和记者聊起探月计划时,欧阳自远最动容的时刻,是说起“嫦娥1号”的命运的时候。2009年3月1日,“嫦娥1号”完成所有绕行任务,将按照计划撞向月球,葬身太空。那是欧阳自远最心痛的时刻,呕心沥血10年,犹如自己的孩子。他有些哽咽:“‘嫦娥1号’最后在我们的控制下,飞了一刻钟、1469公里,撞在丰富海,粉身碎骨。它真的是一位‘英雄’,为了国家的利益,献身于这个事业。后来我说,以后不要撞了,所以‘嫦娥2号’的命运好多了。它干完了自己的事情以后,我们找活给它干,让它去‘监视’一颗名为战争之神的小行星。”

他将“嫦娥1号”称为英雄,将所有的“嫦娥号”比作自己的孩子,这便是一位科学家的柔情。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武汉殉职女医生:惦记病人下班后返岗不幸感染,她的生命定格在29岁    下一篇 抗疫一线两姐妹:咬牙坚守就是给患者希望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