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山村天地广 创业致富忙

  黄克勤,是马山县永州镇青山村小有名气的产业开拓者。外出打工回乡仅一年多,他已经成功创建了青山村第一个专业合作社,养牛70多头、养鱼70多亩。在他的带动下,青山村三分之一的贫困户正逐步走上脱贫路,实现致富梦。  初创业发展养殖回馈家乡  青山村是马山县最偏远的一个贫困村,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青山村还是一个产业不发达的“空心村”,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大多是老人。  多年来,青山村...

  黄克勤,是马山县永州镇青山村小有名气的产业开拓者。外出打工回乡仅一年多,他已经成功创建了青山村第一个专业合作社,养牛70多头、养鱼70多亩。在他的带动下,青山村三分之一的贫困户正逐步走上脱贫路,实现致富梦。

  初创业 发展养殖回馈家乡

  青山村是马山县最偏远的一个贫困村,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青山村还是一个产业不发达的“空心村”,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大多是老人。

  多年来,青山村上下都希望能出现一个能人,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

  2016年,已在外打工十多年的黄克勤,带着积攒的资金和创业经验回到青山村。时值我市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一个个扶贫产业在贫困地区全面铺开,一系列扶贫政策滋润着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的心田,也让黄克勤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青山村虽然偏远,但环境好,有发展养殖业的天然优势。”黄克勤说,打工这些年赚了不少钱,是时候回家做点事了。“家乡产业发展潜力大,这么好的资源,不应该浪费。”

  黄克勤回乡发展养殖产业的想法得到了全村支持。2017年3月,在第一书记罗向平的帮助下,马山县永州镇兴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黄克勤开启了创业之路。

  为了创办合作社,黄克勤自己拿出了30多万元,青山村还投入了第一书记10万元扶贫资金中的5万元。在全村的鼎力支持下,很快,合作社通过整合、流转村里的荒地,修建了70亩鱼塘,建起了养牛棚。

  学技术 “打工仔”变“土专家”

  黄克勤的牛栏和鱼塘就在山脚下,依山而建。

  每天,黄克勤很早就要起床,然后来到自己种植的20多亩牧草地里收割牧草,再投到池塘里喂鱼。这样来回约4个小时,才能喂饱池塘里的鱼。中午过后,“伺候”完鱼的他,又开始在牛栏里忙碌。直到傍晚,黄克勤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要是顺利,年底牛和鱼加起来,会有20万元的纯收入。”黄克勤说。

  不过,对于一个曾经的“打工仔”来说,要想经营好这些并不容易,一旦管理不慎,所有投入都会打水漂。但黄克勤可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他一边学一边干,不断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同时,罗向平也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后盾单位的作用,请来水产专家,给黄克勤提供技术指导。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如今,黄克勤不仅掌握了养鱼和养牛的技术,还逐步摸清了销售门道,从“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土专家”。

  一年下来,在黄克勤的辛勤付出下,合作社越建越大:水塘里,鱼的种类逐渐丰富;牛栏中,存栏肉牛达到70多头。

  有成效 坚定贫困群众脱贫信心

  合作社在一天天壮大,不少贫困户看到了养殖产业带来的致富希望,主动入股合作社,青山村爱下屯的谭绍谋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也是外出打工,收入不高。”谭绍谋略带腼腆地说,目前他自己养了20多头肉牛,年底出栏后,将给他增加6万—7万元的收入。“虽然每天管理牛栏和鱼塘挺辛苦的,但比起以前打工时一天上班10小时轻松多了。”

  合作社还聘请了不少贫困户打零工,负责管理鱼塘、牛栏和收割牧草的工作。“来打工的贫困户每天工资100元。”黄克勤说,他计划将青山村所有贫困户吸收进来,通过聘用的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

  黄克勤还希望合作社取得成效后,吸引更多外出打工的青年回乡创业,发展养殖产业,一起打通致富渠道。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忠:为“中军帐”插上智能化翅膀    下一篇 农民工“总司令”张全收,他建议严保基本农田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