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调解生涯,他成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活教材”
李培斌
“‘李司法’走了一百天了,可我却感觉他还和以前一样,没离开我。”2016年1月26日,山西省阳高县龙泉镇富贵村79岁的袁桂如老人说:“说过要给我养老送终的,他咋就说话不算话了。”
2015年10月15日清晨,十八大党代表、山西省阳高县信访中心主任、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在大同市参加全市司法培训班时,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年仅50岁。
李培斌工作30年来,一直奋战在基层司法行政第一线,在李培斌的努力下,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30多位子女不孝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近20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司法”。
百姓之事装心中
翻开李培斌留在办公桌上的信访案件记录册,邻里矛盾、土地承包纠纷、婚姻纠纷到法律普及、帮教矫正……这些家长里短、琐碎繁杂的小事,就是李培斌的全部工作。30年间,李培斌荣获了大大小小上百项荣誉,但最让他看重的是龙泉镇老百姓送的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百姓之事装心中”七个字。
兴隆巷村支部书记燕续明想起几年前村里发生的一起冲突仍心有余悸。村里一户人家女儿出嫁后,因感情不和,常住娘家,丈夫因此心怀怨恨。一天,丈夫带着七八个光头青年闯进来,要强行带媳妇回家,两家因此发生激烈冲突。李培斌赶到后,一个青年威胁他“敢多管闲事,小心收拾你!”李培斌强硬地说:“我是司法所的,这事必须管。我啥都见过,啥也不怕。”几句话,就把这群光头青年的气势压了回去。
袁桂如老人的老伴儿和四个儿子都去世了,“李司法”是她唯一的亲人。2008年,袁桂如老人的儿子服刑期间因患重病被提前释放,却被母亲拒之门外。没办法,监狱只好找到李培斌。李培斌了解发现,不是老人不想认儿子,而是作为一个孤寡老人实在无能为力。“您先让儿子进家,生活困难我来想办法,党和政府不会不管您的。”李培斌随后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了母子俩的医疗费、生活费,还帮助办理了农村低保。
2012年春节,正当李培斌与家人过年时,突然接到袁桂如打来电话,说儿子去世了。李培斌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赶到了90里外的袁桂如家,一手张罗着把老人的儿子入土下葬。从此,李培斌多了一个“娘”。
勤钻业务树正风
李培斌办公桌上的台历翻停在2015年10月14日。他与徒弟鲁学虎的最后一次对话也定格在这一天。“走的前一天,他的办公桌上还堆放着血压计和降压药。台历上记着一位待调解纠纷当事人的电话。”鲁学虎说,“师傅说培训回来后让我跟他一同处理这起纠纷。”
“师傅总是教育我‘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不调成大事。’”鲁学虎回忆:“师傅总说,来这里的肯定有怨气,只能对干部释放。来了先给倒杯水,火气就从十分变成了七分,第二步倾听,你不能还嘴,第三步才是分析需求、讲理讲法。”
30年的调解生涯,李培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人民调解十法”:用情感染法、以柔克刚法、先守后攻法、正义震慑法、亲情促动法、群众抨击法、稳定大局法、感化教育法、诚信担保法、类同案推代教育法。如今,这套调解法则已山西省司法系统全面推广,成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活教材”。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李培斌多年刻苦钻研分不开。从刚参加工作时的一名农机员到一名调解员,面对法律知识的欠缺,李培斌就刻苦自学,还自修了东北大学法律系的课程。扎实的功底让李培斌成了调解能手,许多别人解决不了的案子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很快就能案结事了。
扎根基层解民难
龙泉镇是阳高县城所在地,人口占全县的三分之一。人口集聚、矛盾多发、信访量大。对工作,李培斌从来没说过一个不字,只要有事情找到他,总会第一个冲上去。
从当调解员那天起,李培斌的工作一直如绷紧的发条。特别是2013年任县信访中心主任后,全县信访维稳的担子也压在了他的肩上。但他仍然坚持经常走街串巷唠家常,他清楚地知道“调解纠纷必须要了解民情”。
繁忙的工作之余,李培斌还主动承担起了“难点村”——景家庙村的蹲点帮扶任务。他首先进村入户,熟悉村情,耐心细致地化解了大量矛盾。“从根上解决问题,培斌带着我跑政策、要项目,修水塔、打井,建起了大棚。”景家庙村党支部书记荆虎说,现在村里全部都是水浇地,蔬菜大棚一亩能收入1万多元。
此前,阳高县“二人台”研究会曾以李培斌的事迹编写了“二人台”剧本,可还没来得及排演,真正的主角却英年早逝。目前,该剧正在加紧排练,演职人员一心要把李培斌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爱岗敬业、扎根基层、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作风,宣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