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汤亮:民间好心人会越来越多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念,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主旋律。“泽被乡梓、教化子弟”的民间善行,从来没有中断过延承。如果说有一点缺憾,那就是我们缺乏一部专为慈善而立的国家法典。

CgoODV0QA-uALy_QAAKkt3sc7_8238.jpg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念,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主旋律。“泽被乡梓、教化子弟”的民间善行,从来没有中断过延承。如果说有一点缺憾,那就是我们缺乏一部专为慈善而立的国家法典。

今年全国人大对慈善法草案的审议,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将步入一个崭新阶段。它不仅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且将运用法律手段,把社会上的各种慈善行为,统一纳入规范、有序、透明、有效的管理渠道中。

我相信,我国慈善事业必将迎来一个长期向好的健康成长期,并会出现三个慈善“热点”:一是有更多的团体法人、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自觉投身慈善事业;二是各种专题性的慈善基金,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是民间好心人会越来越多,“积小善为大善”会逐步成为社会潮流。

慈善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人之念,有两端,可向善,亦可向恶。人类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的一个闪光表现,就是喻人向善,推崇以一己之力,惠及他人的行为。我们应广泛宣传高尚的慈善理念,使之深入人心,让更多人了解慈善法,关心慈善、崇尚慈善、践行慈善,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性循环的社会风气。

由于家庭的熏陶,我很早就投身于社会慈善。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大致经历了三次精神升华。

最初的慈善,我只是怀着一种助人为乐、“心种福田”的意识,看到别人有困难,只要自己口袋里有钱,总会出手相助。

随着创业成功,我开始思考如何感恩时代、回馈社会。这时候的慈善举措,已不是单纯的个人给予,而是在“光彩”事业的旗帜下,通过定向捐赠、长期资助等多种形式,把企业员工也全部动员起来,人人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形成企业团体的慈善行为。

近年来,我对慈善事业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认为,慈善的最终目的不能仅停留在扶贫济困的层面,而应该着眼于“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在中西部地区投资援建慈善项目时,就结合当地经济特点,用建厂发展生产的形式,为当地民众送去福祉。同时,我认为,在所有的慈善捐赠中,捐赠教育项目特别是高等教育项目,对国家长远发展最为有益。只有人才辈出,国家的未来才会勃勃生机。为此,我们逐步调整了企业参与社会慈善的方向,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项目中,希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多作些贡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陈忠实:写作,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下一篇 李传报:把最可贵的“平民意识”践行始终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