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从“女首富”到阶下囚 这个84岁老太太还要建慈善养老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她经常挂在口头的话,她觉得这些是风向标,“紧跟党的政策,不要以身试法,一个商人最起码政治嗅觉要强”。

fileImg

吴胜明(右)

fileImg

古都西安,裕华老年公寓。

记者刚进门,就被一位老人一把抓住。“你怎么才来啊!我等了你好长时间了!”记者吓了一跳,只见这位老人手拄拐杖,走路颤颤巍巍,眼中含着泪水,显然是认错了人,把记者当成了自己许久没见的亲人。

然而,十几米外的办公室里,这家养老院的管理者——84岁的吴胜明女士却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头戴一顶大红色礼帽,脸上化着淡妆,身穿大红色长毛衣,配着白色珠链,脚上是黑色长靴。由于保养得当,完全不像一位耄耋老人。

吴胜明有着浓郁的上海口音,但听起来并不“软糯”,而是带着一股铿锵的韵味。她随身带着两部智能手机,在《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手机震动和响铃一直没停过。她告诉记者,“手机里有上百个微信群,但全部与工作相关,从来不聊天”。在这个稍显简陋的养老院里,吴胜明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而是与其他工作人员合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简单的办公桌旁堆放着大摞报纸,她每天早上至少要看4种,因为要“关注国家政策”。这就是曾经的“上海女首富”的现状。

目录

管理养老院是积累经验编辑本段

裕华老年公寓坐落在西安市北二环与明光路交汇口,是一排平房,目前共有108个床位,80多位老人入住。记者看到,灰色的公寓略显陈旧、杂乱,几位老人在不大的院子里散步。在吴胜明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非常显眼的价目表,上面标明,公寓的护理标准分3个等级,对应3种价位。第一等级是一个护工负责两位老人,越往下负责照顾的老人越多。但每位老人的伙食是一样的,用吴胜明的话说,“不一样就是有贫富差距”。

事实上,这家老年公寓并不属于吴胜明本人,只是请她来当院长。“这是朋友的养老院,之前一直在亏损,所以叫我帮帮忙。”她说,之所以接手这家规模不大的养老院,她也是想积累经验,“我将来要开自己的养老院,首先得变成一个内行”。

办一家养老院是吴胜明的独生女儿张艳的遗愿。吴胜明将这认定为自己的“使命”,但具体如何运作,她并不知道。另一个问题是,虽然自己也是老人,但她并不了解普通老人的生活方式。

“我的心态还很年轻,平时也不穿一般老年人的衣服,只喜欢穿时尚的,每天都化妆,穿高跟鞋。”吴胜明说,自己一天到晚“没心没肺、嘻嘻哈哈”,大多数中国老人的心态跟她有什么不同,她没有办法体会到。

吴胜明从18岁开始经商。上世纪80年代,她成为中国最早的女富豪,大部分工作都是宏观的,比如看报表之类。现在做的却主要是基层工作,这家养老院很小,事情又细又杂,她只能以学习的心态来管理,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接触老人。

“大型的养老公寓不需要一把手盯着,伙房有伙房的人管、行政有行政的人管,一把手只要统揽全局就行了。但对于小型养老公寓来说,今天哪个插头坏了,明天哪个水龙头坏了,安保问题、水电问题要怎么保障,都要我亲力亲为。”

几年前吴胜明接手时,这家养老院还是亏损状态,经过她的重新规划和管理,一年后就扭亏为盈。“最初亏了50万元,现在一年可以赚六七十万元。”这份工作也确实给了她不少经验。“请一个护工多少钱、换一个插座多少钱,我都清楚,成本核算这一关没人能蒙我。”

在吴胜明的规划里,未来自己的养老院能“真正帮助那些儿女不孝、生活贫困、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们也能够安享晚年”。由于近几年在养老行业中的积极贡献,吴胜明还被另一家规模不小的老年公寓聘为终身荣誉院长。

从“女首富”到阶下囚编辑本段

吴胜明的个人经历堪称传奇,几乎每一次坎坷,都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折。1932年,她出生在浙江嵊州一个商贾世家,但幼年时战乱频发,她并未享受多少风光日子。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她的家庭背景给她带来过不少磨难。或许是骨子里的基因,虽历经苦楚,经商的“种子”却一直在吴胜明心里。改革开放后,她看准机会果断“下海”,很快成为千万富豪。上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的吴胜明拥有三家公司和两家饭店,有“上海女首富”之称。

吴胜明坦言,自己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做倒爷起来的”,而且是个“国际倒爷”。一开始,她是把广东汕头等地的一些日用品倒卖到内地,“5元钱一把的四折伞,倒过来就卖20元”。随着资产的迅速积累,她开始倒腾更大的物件。比如把泰国的木料倒卖到中国,把香港即将淘汰的电视机换一个壳子卖到内地,物资紧缺的人们还是争着购买。冰箱、空调、钢材等都是当时的抢手货。

遥想当年,吴胜明说那种感觉是“有钱真好,感觉用不光”。据她回忆,那时候就连一瓶香水,她都要飞到法国去买,衣服更是从来不问价,选一堆只管交钱拿走。女儿张艳是吴胜明一生最爱的人,在她10岁生日时,吴胜明开席几十桌,宴请女儿的同学们。

无限膨胀的欲望终于带来了恶果。1985年夏天,无权经营汽车的吴胜明通过疏通关系,拿到48辆进口高级汽车的项目,仅此一桩买卖就获利几百万元。同一时期,她还在福建非法搜罗了价值580万元的高档布料,准备倒卖。很快上海市警方发现了她的投机倒把活动,将她逮捕。一夜之间,吴胜明手铐脚镣加身,沦为阶下囚。

吴胜明清楚地记得,当庭宣判的时候,“第一个人判无期,第二个人判了15年,第三个人判了7年”,刑期依次递减。吴胜明是第八个,她心理琢磨,轮到自己的时候或许就无罪释放了,结果却是:她当庭被宣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回到监狱里,狱友得知吴胜明被判死刑,问她怎么还有勇气自己走回来。“判都判了,有什么办法,不走回来难道还要让人背回来?”吴胜明反问道。求生的欲望还是占据了她的内心,因为女儿还小。经过上诉,她被改判无期徒刑,后来又因在狱内表现较好,多次被减刑,最终减为有期徒刑18年。

然而,命留下了,家却没了。经过几年的等待,张艳得知妈妈被判了无期徒刑,绝望自杀了,丈夫也和她离了婚。两年后,吴胜明才得知女儿去世的消息,她绝望了。“那天我就想,等晚上同宿舍的犯人睡着了,我用刀片割断静脉,血流光就算完了。”幸亏狱警来找她谈话,告诉她女儿的遗言:“假如您有一天真能出来,可以收留那些寄人篱下、无家可归的老人。”从此,建一家以女儿名字命名的养老院,就成为吴胜明活下去的动力,“我要为女儿还愿”。

“人最终要靠自己的气质”编辑本段

2003年,72岁的吴胜明终于走出高墙,被安排回了户籍所在地河南省郑州市。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为她联系了一份打扫公厕的工作,每月工资400元。那是吴胜明一生中最落魄的时光,住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里,打扫厕所时听着人们施舍般地把硬币扔进小铁桶的声音,“响一次,心里咯噔一下”。

一年后,有人通过媒体报道得知了吴胜明的故事,主动找上门来,说愿意跟她合办养老院。吴胜明满怀希望地四处借钱,把所有身家都投了进去。结果却是一场骗局,算上借的钱,吴胜明一共被骗了97万元。如今回想起来,她并没有太多抱怨,“只怪自己智商不够”。

2006年,吴胜明正式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办起了果园和养鸡场,一干就是5年。据她介绍,如今自己名下有杨凌红阳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吴妈妈兴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凌保健鸡种鸡场等几个公司,由于自己年事已高,目前都是委托别人在管理。

采访中,吴胜明一直强调,现在她不愿意提自己的身家,因为总有人打电话找她援助或做生意,张口就要几万而她其实并没有多少钱。“我现在只是挣工资,离办一家慈善养老院还有距离,估计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但吴胜明能很清晰地描述未来养老院的样子。“中间要有一条街,周围绿化要非常好,但不种观赏性树木,而是种果树,一年四季都有果子吃。周围还要种一些谷物,满足老人的饮食需求。”她希望能以商养老,构建一个产业链,吸引投资。

对于网上有人称她是“女版褚时健”,她说:“我为什么要像他呢?褚时健现在身体不如我。”很多人请她办讲座,上电视节目,谈她的人生经历。吴胜明也喜欢讲自己“怎么创业、怎么跌下去、怎么爬起来”的故事。记者采访中她还接到电话,表示第二天就要飞去成都讲课。

谈到那18年的牢狱生活,吴胜明已经云淡风轻。她说现在的自己比普通人更具有法律意识,也更多地从媒体上读懂了国家的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她经常挂在口头的话,她觉得这些是风向标,“紧跟党的政策,不要以身试法,一个商人最起码政治嗅觉要强”。另外,她现在不追求名牌了。“20元钱的衣服也可能被认为是贵的,因为人最终要靠自己的气质。”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河北张家口宣化区黄家梁:驻村干部能干成啥样?    下一篇 【脱贫攻坚群英谱·开路先锋】贺克忠:脱贫公路廉洁建设路上的守护者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