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甘肃陇南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圆了祖辈“脱贫梦”

地处白龙江南岸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资源匮乏,全乡有8个村落散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之上,生活条件艰苦。多少年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改变现状,但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近年来,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深居坪垭高山之巅的藏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终于实现了他们几代人渴望的脱贫梦想……2019年9月...

地处白龙江南岸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资源匮乏,全乡有8个村落散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之上,生活条件艰苦。多少年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改变现状,但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近年来,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深居坪垭高山之巅的藏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终于实现了他们几代人渴望的脱贫梦想……

2019年9月26日,是坪垭藏族乡的小伙杨永强最激动的日子。这一天,和他相恋5年之久的兰州姑娘牛燕,终于答应嫁给他,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新家举行了定亲仪式。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稻田;一年前,杨永强还和乡亲们,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上——出门是山,归来还是山。人们的视野里,四周是连绵不断的山峦。

多年来,甘肃一直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而在甘肃,陇南又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

这个充满藏族风情的安置区的建成是陇南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一个典范。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建成如此美丽的新农村,无疑是陇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上的一面旗帜。

“云端之上”的“光棍村”

“没搬下山之前,我家住的是土坯和石块砌成的房屋,有的墙体裂缝,能塞进去一个拳头。”苏东红回忆说,以前乡亲们都住在半山腰上,大部分人家的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甚至严重倾斜非常危险。由于村子依坡而建,大家走的都是羊肠小路,村里没有水井,全村人吃水都要到山沟里去背。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走30公里山路,花一天时间去山脚下的镇子上采购,然后再经人背畜驮运回村里。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延续了一代又一代。虽然,近年来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增多,当地政府也想方设法对村里进行了多方资助,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当地群众贫穷落后的现状。截至2013年底,坪垭藏族乡还有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29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48.6%。

“下山以前在家种地,辛辛苦苦干上一年,收入还不超过2400元。”迫于生计,今年38岁的孟克舟几年前也加入了村里南下打工的大军,在杭州做架子工。可是每年春节他和其他返乡的村民一样,走在回家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总有几分伤感:什么时候自己家也能像城里人那样走上平坦的水泥路?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正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群众的教育意识淡薄,当地许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大多数女孩嫌弃家乡条件艰苦,急于摆脱生存环境,就和外乡小伙谈起对象,从此不再回来。个别当地小伙和外乡姑娘相恋,可一旦女孩来过坪垭乡之后,大多一去不复返。从而导致本地“光棍小伙”一个村子比一个村子多。因此,人们又把坪垭乡的好多村庄称作“光棍村”。

“一落千丈”天地宽

近年来,随着气候日渐变暖,陇南山区地质灾害频发,致使坪垭藏族乡的贫困程度愈来愈深。坪垭一度成了陇南市25个特困片区乡镇之一,也是武都区四大脱贫攻坚主战场。

然而,多年的扶贫实践充分证明,受自然条件限制,仅依靠“帮”和“扶”,很难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从某种意义上说,那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完全不能适宜群众继续生存。那么,唯一的出路是将当地群众搬出大山,让他们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另寻“生”路。

“2016年,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被正式提上了陇南市和武都区两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据坪垭藏族乡党委书记王思保介绍,时隔不久,这一总投资4.694亿元的惠民工程,便被列入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让祖祖辈辈深居大山深处的藏乡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搬迁地址选在白龙江畔一片平坦的河谷地带,整个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理念,充分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突出藏族建筑风格,设计不同户型供搬迁群众选择。建成后,坪垭藏族乡的8个建档立卡村将全部搬出大山。

2018年9月,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竣工。12月31日,随着最后一户搬迁户家门前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起,坪垭乡1236户藏族村民全部入住新居。

当日的坪垭乡集中安置社区,青山含黛,彩带飘舞,江水澎湃,房屋绵延,犹如一幅秀美的画卷铺展在山川之间。正在建设的渭武高速和兰渝铁路上一列列飞驰的火车,在画卷中交错穿行,给锦绣陇南平添一份动感之美。

喜迁集中安置区新居的坪垭藏族乡俄儿村26岁小伙杨永强,初中毕业后在夏河做厨师,由于勤奋踏实,深深吸引了兰州皋兰姑娘牛燕的心。然而,当杨永强第一次带牛燕回家时,蜿蜒崎岖的山路和破旧不堪的村落,给牛燕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牛燕对第一次去杨永强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长这么大,我从没有爬过那么高的山,山路坑坑洼洼,我们整整走了6个多小时才到家,脚上都打了好几个血泡。”牛燕说,“那次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去过杨永强家。正当我对我们的感情摇摆不定的时候,永强告诉我,他们那里的8个村全部要搬到山脚下居住。”

俄儿村搬迁,留住了杨永强和牛燕长达五年的感情。当驻村第一书记、陇南市公安局民警张立冬在走访中得知杨永强有一手好厨艺时,便鼓励他抢抓机遇,在家门口创业。“起初,我还真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听说政府要在安置区依托朝阳洞发展乡村旅游,我才下定决心开一家藏乡烧烤店。”眼下,杨永强和牛燕已辞掉在夏河的工作,正在忙着装修店面。“春节我们先办婚礼,然后开张门店。”

幸福如梦的新农村

“家有几担粮,睡觉心不慌。”自古到今,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今,坪垭藏族乡群众整体搬迁到山下平川,视野开阔了,道路平坦了,房子漂亮了,生活方便了,条件改善了。但是,如何让他们更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更加便捷的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则成了各级领导干部继续深思的课题。

为了解决好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先从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入手,推行“党支部+”模式,建成万亩花椒林带和千亩“双椒”示范园、千亩核桃示范园;联建了万金生态养殖厂,发展养猪产业;引进雷鼓山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开办了茶园沟纯净水加工厂。同时,引进企业兴办扶贫车间,建成一个可实现400多人就业的酒店用品生产加工厂。

自从苏东红一家搬迁到了山下集中安置社区,1236户藏乡同胞和他家一样,不仅彻底告别了海拔两千多米的“云巅之上”,住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二层楼房,还彻底告别了昔日“土里刨食”的生活,成为新社区工厂里的一名工人。

“我自小腿脚不便,初中毕业后,就只能在家帮忙看小孩。”22岁村民王建干,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不能外出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为此他对生活一度心灰意冷。然而,安置区引进的莲花兆瑞商贸有限公司为了帮助他脱贫,走上自食其力的路子,将他招为工人。从此,他每月不仅有了固定的收入,而且还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别人能干的,我照样能干。”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建干开心地说:“自从当了工人,我才觉得,我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一年多来,坪垭藏族乡还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全乡建成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和1个乡级电商服务站。目前,正常运营的电商网点就有30多个。2018年,全乡电商销售额达到198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305户1562人,人均增收360元。

便捷的交通,也让坪垭乡鹿连村的村民石渊看中了快递商机。搬到山下后,他立马开办了一家快递超市,每月快递量接近500件,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

正在加工拖鞋的苏东红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自从三月份在酒店用品生产车间上班以来,每月工资近3000元。“从没想过在家门口还能上班挣钱,想起这些,感觉好像还在做梦一样!”

是啊!这是一场梦,一场受到全世界瞩目的中国“脱贫梦”。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中国人民奋斗了70年。包括坪垭藏族同胞,我们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携手共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李敢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看,江西老表这样脱贫    下一篇 潘盛拥:自力更生脱贫摘帽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