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刚:干部干部,干不好怎么行
这几个月来,贵州省余庆县传颂着一个名字——刘孝刚。这位52岁的村干部倒在了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岗位上。“村主任”这个“官”他只当了不到三年,可沙堆村的群众却说不完刘主任的好处。
“干部干部,干不好怎么行”编辑本段
1983年,18岁的刘孝刚成为沙堆村唯一有畜牧兽医资格的防疫员。他不怕苦、不怕累,为群众提供畜禽防疫服务和技术指导。有一年,毛家沟组石洪林家耕牛难产,经过5小时的手术,刘孝刚终于保住了大牛和牛崽,为石洪林家挽回损失上万元,石洪林硬要塞给他200元钱,刘孝刚婉言谢绝了。20多年的兽医生涯,刘孝刚跑遍了沙堆村的山山水水,医治牲畜上万头,为群众挽回损失数百万元。199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孝刚走村串户时,了解到沙堆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单一,村容村貌落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在2004年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他当选为沙堆村党支部副书记。
一年365天,他大部分的精力投入村里的发展。女儿出嫁时,他蹲在产业基地上悉心指导工作;爱人住院时,他在生产一线化解矛盾……家人也有抱怨:“家已经成旅馆了!”他总安慰家人:“干部干部,干不好怎么行啊?”
2013年底,村委会换届,刘孝刚靠业绩和真诚赢得了群众信任,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要靠干赢得民心”编辑本段
刘孝刚郑重承诺:要让沙堆这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彻底变个样。“不能光说不干,要靠干赢得民心。”这是刘孝刚爱说的一句话。他定下了“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思路。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作脱贫攻坚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确保村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弯多地险的粮山公路一直是困扰这里发展的最大障碍。刘孝刚带领村民苦战寒冬三个月,将3米宽的粮山路拓宽成4.5米。刘孝刚开山凿路的“愚公”佳话,在当地传开。一条投入320万元、长7.5公里的道路硬化项目,在众人筹资合力帮扶下,得到了顺利实施。如今,宽阔平坦的粮山公路让享有盛名的“粮山大米”等农副产品走出了大山,8个村民组的1251名群众走上了幸福路。
为了找到好产业,刘孝刚请来土肥专家,分析土壤结构,进行测土配方,发现粮山一带很适合种茶叶,他结合县发展茶产业政策,带动67户贫困户发展绿茶2200亩,实现年产值880万元。
刘孝刚还带领大家种植“美国红桃”,4个村民组的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形式,实现整体脱贫。
“路通了,桃红了,可老刘走了。”村监委主任王龙庆走在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上,看见成片的茶山、桃林,泣不成声。
“一定要把向群众承诺的事情办完”编辑本段
沙堆村的群众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刘主任一直是忍着病痛带着大家奔小康。从确诊到去世的短短347天里,刘孝刚在重庆、贵阳、遵义辗转求医47天,其余300天时间里,依旧奔波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2015年9月初,长期受病痛困扰的刘孝刚在家人的劝说下,到遵义医学院就诊。一份“肺癌伴肝转移晚期”病情诊断书,让一向开朗的刘孝刚沉默了。面对“死亡判决书”,刘孝刚却说:“一定要把向群众承诺的事情办完!”
病床上的刘孝刚边治疗,边翻开贴身的记事簿,通过电话一一了解:亭子坝小康寨建设如何?堰沟打龙塘“一事一议”项目推进得怎么样?凉桥机耕道建设是否顺利……挂断电话,他向医生请求:“年底了,乡亲们的合作医疗、新农保还没有登记完,我得回去,这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能出差错。”
沙堆村村民王运兰,长期外出务工,家中老人及大小事务都得到刘孝刚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听说刘孝刚病危后,王运兰当即买了人生第一张飞机票,连夜赶回家,如此的“奢侈”,只为当面道声感谢。
老刘走了,他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两件特殊的“遗物”:一个中药罐、一个日记簿。翻开这本日记簿,承诺的20件实事分别做了不同的标记,全村通组公路已全部硬化、集中居民区都装上了路灯……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不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