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追忆李心田:《闪闪的红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谢永旺觉得书名《战斗的童年》不新颖,没有特色,便与李心田商量改为《闪闪的红五星》。最后王致远审稿时删掉了那个“五”字……

2019年7月3日5时40分,著名军旅儿童文学作家,小说、电影《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作者李心田先生在济南逝世,享年91岁。

1929年,李心田出生于徐州东南的睢宁县,1950年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化教育和文艺工作。历任解放军第二十八速成中学教员,原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及前卫话剧团创作员、创作室主任、副团长、一级编剧。中篇小说《船队按时到达》获全国优秀少年读物二等奖,《夜间扫街的孩子》获冰心图书奖。

李心田(资料图)

目录

《闪闪的红星》曲折问世编辑本段

三十多年前,电影《闪闪的红星》在中国影坛掀起了一股“红星”热,影片留下了许多经典镜头、台词以及广为传唱的歌曲。然而,小说《闪闪的红星》从最初成稿到与读者见面,却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

“电影《闪闪的红星》上映是在1974年,但小说的创作完成还要再早上10年。”李老回忆说,“1961年,我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两个小八路》,责任编辑李小文同志约我再给孩子们写一本书,于是我开始了《闪闪的红星》的创作。”

最初,这本书定名为《战斗的童年》。1965年,李心田已调到原济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室。“文革”前夕,他连写了两封信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追回了正在编辑的《战斗的童年》书稿。单位要求创作员把手头的作品交出来处理,李心田很爱惜自己辛苦两年多才完成的书稿,就把手写原稿交了,悄悄留下一份誊清稿……

197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谢永旺来济南组稿。李心田闻讯,就把劫后余生的《战斗的童年》交给他审读。谢永旺认为不错,并得到了主持工作的王致远支持,决定请作者修改后出版。谢永旺觉得书名《战斗的童年》不新颖,没有特色,便与李心田商量改为《闪闪的红五星》。最后王致远审稿时删掉了那个“五”字,从而这部作品便以《闪闪的红星》在1972年5月问世了。

随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了《闪闪的红星》,《人民日报》发表了“一部儿童教育的好教材”的评论。全国18家出版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印书纸型,当年累计印数在300万册以上。作品还被译成英、日、越等多种文字向外介绍。

《跳动的火焰》描写旧时济南童工生活编辑本段

李心田的另一部儿童小说《跳动的火焰》,是以济南解放前夕为时代背景的,描写了火柴厂童工的生活,1984年被改编成电影。

“作为儿童文学,《跳动的火焰》的故事性和艺术性都要比《闪闪的红星》高许多,但以电影投入市场,影响力就差了许多。”李老对此很是遗憾,他希望能够将《跳动的火焰》重新拿出来放映,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

对话编辑本段

潘冬子到底是谁?

记者编辑本段

:电影《闪闪的红星》可谓家喻户晓,但大家一直搞不清楚,潘冬子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谁?

李心田编辑本段

:这些年来,许多人都问我:潘冬子是谁呀?他以后怎么样了?他现在在做什么?其实,潘冬子不是谁,是从一群人身上凝结成的“点”!1961年,我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两个小八路》,责任编辑约我再给孩子们写一本书,我答应了。写什么呢?我就整天琢磨呀,后来通过几件事儿,冬子才‘蹦’到了我的脑子里。

记者编辑本段

:哪几件事儿?

李心田编辑本段

:那时,我在部队速成中学当教员,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都跟我学文化,这两个孩子都是长征前留在家乡、全国解放后找到父亲的。

我曾听说过,江西根据地有一位红军,长征时给家中留下了一顶军帽,军帽里写了名字,后来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这顶军帽找到了他的父亲。

还有,抗战时胶东有个17岁入党的女青年,入党的第二天被捕,后来被敌人活活地烧死了。

这几件事儿震撼了我,天天在我脑子里转,后来一个“潘冬子”的形象终于跳到了我的眼前。我便开始写《战斗的童年》(《闪闪的红星》前身)这本书。可是,当时我任教员,工作紧张又吃力,业余时间少,两年多才拿出了初稿,誊清后寄给了少儿社。

(整理:尹燕燕孟焕然,综合《大众日报》、齐鲁壹点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孔维克:用画笔作出“那一座大山”    下一篇 杨宝玲:组建志愿者团队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