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火神山网红患者400多篇日记记录生死之交
“会用一生去铭记和感谢
那些帮助过我的最可爱的人们!”
从2020年1月24日发烧
到2月20日病愈出院
45岁的万春晖
回顾这段特殊的经历
感叹这是一段彷徨
却不失力量的神奇旅程
点击查看“重生”经历
一张照片引来几百万的阅读量编辑本段
万春晖是一名自由投资人,几年前注册个人头条号,偶尔发布几篇关于投资理财的心得体会。
万春晖
1月26日,持续高烧的他出门求医,步行两小时走到汉口医院,一路上行人寥寥,车辆几乎不见踪影,整个城市一片寂静。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伢,这一幕令万春晖黯然心碎。他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发布第一篇抗疫日记,不一会儿就有了几百万的阅读量。
“以前看到10万+的推文觉得很火爆,没想到自己随手写几句话,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万春晖说,一想到这么多网友跟我站在一起,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试剂盒,医生给万春晖排查了多种已知的呼吸道病毒,高度怀疑为新冠肺炎。抢救室、留观病房挤满了人,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声此起彼伏,没有空床,万春晖只好回了家。
这是床位最紧张的时期,万春晖每天竖起耳朵打听床位信息。1月30日晚,听说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新开了一个病区,他来不及收拾匆匆赶了过去,住院部十楼刚好剩下最后一个床位。
住院前3天,万春晖高烧39.8℃,血氧饱和度掉到了90,每一次呼吸都竭尽全力。从病床到卫生间只有两三米远,他感觉走路直打飘,“那种感觉像晕船,说不上来哪儿不舒服,但哪儿都不舒服。”
状态最糟糕的时候,有过一瞬间的绝望。万春晖无力地拿起手机,差一点就要写“对不起,我挺不过去了”,但最终敲出来的几个字是:“我可以!”
万春晖讲述着他与病毒抗争的故事
“你拼命救人的样子太帅了”编辑本段
2月4日,万春晖转入火神山医院。下车后,他坚持自己走进病区,心中抑制不住激动。“中国最优秀的军医集结于此,我觉得到了这里就像进了保险箱。”
万春晖手机里珍珍藏着火神山医院的徽标
入院第一天,万春晖就体验到了军医教科书般的穿刺技术。
“我血管比较瘪,以往打针穿刺常有失手的情况”。万春晖回忆,当天来了位高个子男护士,全副武装下护目镜起雾,手上又戴着双层医用手套。“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一针见血,真是太漂亮了!”
后来万春晖了解到,这位护士姓李,来自河北邯郸,支援火神山前就是当地的献血明星,累计献血量相当于两个成年人全身血量总和。来到火神山后,为了方便穿脱防护服和消毒,“李大个儿”两次剃了光头。
“你拼命救人的样子太帅了!”万春晖在日记中写道,“有的护士瘦瘦小小,隔离衣穿在身上像一条长裙,可那种救人时迸发出来的力量,真的很大,很大。”
万春晖手机里珍珍藏着火神山医院医务人员的合照
他用自己的重生故事激励病友编辑本段
火神山医院病区是U形的,两名护士负责40名患者的护理任务,为了帮医护人员减轻负担,万春晖主动做起病区志愿者。除了打扫卫生、回收生活垃圾,为病友进行心理疏导成为重要任务。
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不戴口罩到处乱跑,万春晖一问是饿了,忙塞给她一盒奥利奥饼干,但过会儿再去探望发现,老太太压根没吃,只孤单单坐在病床边,两眼呆呆地看向窗外——不知道病治不治得好,不知道何时能和亲人团聚,才是最大的心病。为了安抚老人的情绪,万春晖一有空闲就陪她聊天。
2月16日,万春晖有两天没来,老太太有点不高兴。万春晖解释,隔壁床的苏爷爷没了,自己很难过,就没有出门。
万春晖以自己的重生故事为病友们加油鼓劲儿,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从困境中看到生机。这些病友也纷纷走到万春晖的笔下,成为火神山日记的主角。
2月20日,万春晖两次核酸转阴,达到出院标准。医护人员送万春晖走出病区。间隔10米远,万春晖和他们隔空拥抱。万春晖说:“没有经历过此情此景,很难体会医患之间这种感情,我们是生死之交。”
出版书籍致敬火神山逆行者编辑本段
出院这段时间,万春晖忙着校对书稿。3个多月以来,万春晖累计写下400多篇日记,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他决定将截至出院的100多篇日记结集出版,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内版,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负责海外版。
书稿基本定名,叫《非常爱护》。万春晖说,无论是医护人员、志愿者还是下沉干部,他们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努力,不计报酬不讲得失,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了拯救生命冒死逆行的人们。
万春晖一刻也没有忘记火神山的亲人。4月16日清晨5时多,他便早早爬起床,赶去了机场——15日火神山正式休舱,医护人员很有可能16日撤离。无法进入航站楼,他只好远远看着,目送车队离开。
医护粉丝们也时刻关注着万春晖的动态。回到石家庄次日,病区韩主任便打来电话,说他在小区院子里散步,这种轻松自在的感觉已经久违了,忙和老朋友分享喜悦。
护士“秋天”吐槽3个月不在家,老公把家里弄得乱糟糟,花花草草都养死了。护士“李大个儿”在武汉意外掉了半颗牙,回邯郸后便急着去补牙,他多次问起书稿的进展,希望早日看到成书。
几天前,万春晖出门理发遇上堵车,他不急不恼,反而很开心,因为整个城市已经慢慢恢复过来了,“病区医护人员大部分来自河北,我们约好了待疫情过去,我要去石家庄看看这些生死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