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打铁的年轻人

大学四年,杨地自称为“电影追梦人里的旁观者”,而在这段期间,他的个性爱好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

“虽然这个作品,之后可能和你没有关系了,但是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得到了一次升华。”杨地说。

老辈人常说——世上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而在今天,当最后的打铁匠都要成为记忆的时候,有越来越多像杨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心甘情愿地重新握起铁锤,就那么一锤一锤地打,每一锤下去,离自己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001.png

要不是因为杨地,我们估计永远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

北京通州地区的一个城中村,东五环外,下了地铁,坐了20多分钟的公交车,再步行近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杨地的那间巴掌大的作坊。在这里,他受人之托,正在做一套甲胄,敲敲打打了几个月,现在即将完工。

就在几天前,因为杨地的一位朋友在知乎上回复了“现代人能不能做一名铁匠?”的问题,将杨地自己做甲胄的故事告知于众,几个小时内便引来了2000多人点赞。当晚杨地的微信就一直响个不停,不断有人申请加为好友。杨地觉得很神奇,一直觉得自己的爱好很小众,没想到却能令这么多人引起共鸣。

002.png

目录

通州小铁匠编辑本段

杨地,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内心里却住着一位古人。

痴迷于甲胄、弓道;《魔戒》三部曲、《天国王朝》已经烂熟于心;日常喜欢与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聊聊君士坦丁堡之战、古罗马帝国、蒙古西征;所崇拜的是《魔戒》中那个身手敏捷,能轻盈灵巧攀爬到巨兽身体上,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的精灵王子。

9年前,还在上高中的杨地,第一次来到北京,熙熙攘攘的大都市留给他最深的印象不是繁华,而是参观军事博物馆、故宫时带给他的庄严。杨地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曾站在一副清代的盔甲前久久不肯离去,仿佛是与一位老朋友重逢,而眼前早已浮现出自己身披戎装,过着金戈铁马般生活的情景。杨地告诉记者:“真正的老东西会有一种特殊的质感,可能是很简单的结构,却很有味道。这种简单不是糊弄,而是通过无数次亲身经历后,才能找到的最精简的模式。”

高考过后,杨地向父母表达了想要学习考古学、成为考古学家的梦想,然而父母的那句“你要考虑一下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如一盆冷水,将杨地浇了个透心凉。杨地并不甘心,打算来个“曲线救国”。“我郁闷了一个月,然后在看电影的时候想到,去学电影吧,或许能去做做古代道具。”这回父母秒速同意,杨地猜测,他们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挣大钱的行当。

大学四年,杨地自称为“电影追梦人里的旁观者”,而在这段期间,他的个性爱好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

学射箭是杨地自小时候起就有的愿望,以至于当他发现大学里可以学习弓道时,欣喜若狂。弓道馆是由漂洋过海二十年的日本弓道五段练士内藤敬老师所开。杨地非常珍惜这样的缘分,他会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主动打扫卫生、擦地、翻沙堆、摆靶,迎接第一缕阳光、内藤老师和来练习的人。风雨无阻,未曾间断。

临毕业时,杨地在学校制造了一个小小的轰动。那时学校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施工现场中有很多废弃钢材,他没事去校园里溜一圈,捡几块白铁皮,顺一些钢钉,“然后,我凭着渣技术和还凑合的美术功底,凭借一些能找到的资料做出了一套中国甲胄”。杨地一有空就穿着盔甲去小树林射箭,被不知情的人拍到,上传到学校论坛,成为了学校一景。

毕业后的两年,杨地先后在几家电影公司任职,跟过组,上过山,当过正儿八经的副导演,也在机房剪过片,做过分镜,甚至拍过微电影。“电影里的步骤都干过,但是感觉自己的兴趣真的不在那儿。”

辞职,杨地曾在一篇文章中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一决定。“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或许我能一直生存,但其实是没有未来。我可以在这个‘再等等’的幻象里孤独里生老病死,却仍然无法干我要干的事情,去我想去的地方,仍然在‘再等等’里不甚愉快地消磨一生。”

真正以打铁为生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有人找到杨地,让其为他做一套盔甲。于是杨地在朋友借给他的这间作坊里用甲烷退火,用木桩作砧子,钣金部分只能在这通州不大扰民的地方进行,因此江湖人称“通州小铁匠”。

003.png

愚笨也是一种工匠精神编辑本段

身高1米9的杨地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常常会在一次公开场合下的演讲后“惊魂未定”;和自己粗犷的外表不同,杨地凡事都力求完美,之前在电影公司工作时,常常会为追求剧情上的细节,和导演吵到脸红。杨迪回忆起那时初入社会的自己,因坚持原则而满身是刺。

杨地从未承认过自己天资聪颖,他甚至一直在强调自己“愚笨”。当有人找他做盔甲的时候,都要跟人家提前说自己做得很粗糙,而他也曾为坚持寻找制作甲胄所用的生牛皮花费几个月的时间。“韧性更好的生牛皮,遇水后干得很快,将每一片甲连结得更加紧致。”

004.png

杨地说自己并不懂什么技术,甚至不会用职高生做金属机加工的软件。“‘工匠精神’其实相当朴素,你从新石器时代的首饰,岩画上就能发现这种精神。而它的核心本质是自发,也就是自由地创造。” 在他看来,愚笨也是一种工匠精神。

杨地在知乎上的名字叫贯中久,据他讲,学习射箭的人,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做到“贯、中、久”这三个字。“贯”即径直穿过;“中”是射中靶心;“久”则代表贵在坚持。

脚踏弓、甲两圈,当被很多人问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的经典问题时,杨地处变不惊,“只要箭头硬度超高,形状够窄就能完虐板甲;只要铠甲表面够硬,形变范围适中就能完好无损。事实上,每年弓圈和甲圈的新人都能研制出穿透3mm冷扎板板甲的高速钢破甲箭,和能挡住箭的1.5mm弹簧钢甲片,2mm锰钢甲片”。

文|李倩 图|肖焕中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不合时宜苏东坡:苏家在更古的古代到底是个什么来路……    下一篇 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