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新冠刚康复又6献血浆,传奇护士自渡渡人穿越“至暗时刻”!

她和丈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第一批救助患者的一线医护人员,也是第一批因工作暴露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微妙的身份转换,背后是对生命中至暗时刻的黯然穿越。其中的安危,暗含着武汉整座城市在这个春天不应被历史遗忘的,悲欣苦乐。

人间的喜悦和荣耀可以分享

患难和苦痛可以共担

而真正的至暗时刻却只能独自穿越

2020年春天结束以后,蔡桃英和黄卫兵都不再是从前的自己。这对大半生都安于平淡的武汉夫妻陡然拥有了三重身份。

5月10日,母亲节这一天,蔡桃英走进武汉血液中心,第6次作为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武汉血液中心数据库显示,6次捐献血浆,蔡桃英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在过去十几年中她81次义务献血,献血总量够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换血4次。与之前不同,这一次,她的血浆将被用于黑龙江抗疫一线。

她和丈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第一批救助患者的一线医护人员,也是第一批因工作暴露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

微妙的身份转换,背后是对生命中至暗时刻的黯然穿越。其中的安危,暗含着武汉整座城市在这个春天不应被历史遗忘的,悲欣苦乐。

清明节清晨的这场攀登,50岁的黄卫兵用了往年两倍的时间。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镇的这座小山坡上,埋葬着他的奶奶、姥姥、爸爸和妈妈。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准时爬上山坡,健步如飞的样子,一如还是至亲们记忆中那个矫捷的少年。

这是他从汉口医院新冠肺炎病区出院的第44天。尽管十几天前,他已经回到汉口医院放射科工作,但爬上山坡,或任何需要体力的活动,都会让他气喘连连。

“我这只是肺的问题,我夫人的心脏还更严重些。”作为医生,黄卫兵这样评估。此时,他的夫人、同为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蔡桃英正陪伴在他身边。

蔡桃英是汉口医院内分泌科的护士,比黄卫兵早9天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蔡桃英因为多次捐献康复者血浆而被媒体广泛报道,人们惊讶于她高抗体的血浆“一次能救4个人”,但几乎没有人知道,看似健康的蔡桃英,每天夜里都要忍受心悸心慌的无穷折磨。

但没什么。

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还能与爱人一同站立在这草长莺飞的人间四月。

彼此逆光的身影里,惊心又庆幸,已然各自穿越过人生中至暗的时刻。

目录

巨浪来袭 别无选择编辑本段

“1月20日前后的汉口医院,很恐怖。”黄卫兵这样说,“到处都是患者,门诊、急诊、候诊大厅、检验科、病房……到处都是患者!没有床位、没有座位,很多患者就一直躺在担架上……而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患者涌进来,潮水一样……”

“看不到尽头。”这是黄卫兵从医的第30年,他第一次在工作中“发怵”。

“不是怕自己被感染,而是那种无力感。”即便每天要看1000多份CT片子,患者还是“怎么看都看不完”。

“就如同面对山一样高的巨浪。”明知一己之力绝无扭转局面的可能,“但还是要做,只能一直做下去”。

此时的蔡桃英正忙于护理突然增加的、因各种原因住院的患者。当1月21日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蔡桃英仔细回想,自己被传染甚至可以追溯到1月3日——从那天开始,她接手的多位病人被先后确诊。

“是那个糖尿病入院的年轻人。”蔡桃英猜测,“或者是之后70多岁那位病重的老奶奶,要不就是……”

“反正不重要了……”

其实,根本不存在那个致使她感染、改变她生命轨迹的“具体的”病人,因为“太多了”,他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她和所有医护人员面前的。

同一时期,汉口医院有50多名医护人员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500多名病人,其中百分之70到80,都是这个病。”黄卫兵被感染前,核酸检测还没有普及,CT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于是,为病人看CT片子、判定病情的他,成了巨浪来袭时,最先直面灾难的人。

1月30日,本来计划迎接夫人康复出院,但这一天,已出现发热症状的黄卫兵,被最终确诊。

心心念念的重聚,却成再别。

十几年间义务献血数十次、认为自己“没问题”的黄卫兵,在巨浪面前,未能幸免。

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

“那时别无选择。”黄卫兵说起明知存在巨大感染风险,还每天“疯狂”接诊病人,“别无选择,不是不能做其它选择,而是想都没想还存在其它选择。”

至暗时刻 独自穿越编辑本段

持续高烧一周后,黄卫兵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真正可怕的不是高烧本身,而是病情转重与死亡的关联不言而喻。

“看不到尽头,也不知道结果。”入院后的黄卫兵,每天经历几乎同样的“折磨”。

一天的痛苦,开始于中午过后的高烧,38度、39度、40度……一直烧到夜里,随之而来的是呼吸困难。等退烧药起效,黄卫兵一身大汗,之后,筋疲力尽地睡去。清晨,精神稍微好一些,总算能喘口气。但高烧的午后,总不厌其烦地早早来临。

与之相伴的,是清晨的希望满满和深夜的几近绝望。

“人在这种希望、绝望的轮回中,心力交瘁。”黄卫兵在每天清晨理智地分析病情、享受亲友的关爱,在心中注满希望……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在深夜来临混乱迷离的高烧中,认定黑暗无有尽头,质疑哪怕微光的存在。

周而复始。

黄卫兵以为蔡桃英对这一切,并不知情。他在与妻子的通话中,几乎什么都不提,只一条心打定主意“自己扛”,直到最后。

几乎就在同时,妻子蔡桃英也打定了同样的主意,同样也是只字未提。

自己患病期间看书、聊天、安慰病友的蔡桃英,在丈夫的持续高烧中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一直信奉“面对灾难,苦恼无济于事,不如泰然处之”的她,在丈夫确诊的那一天,问自己,“为什么所有的坏事都一起来了?”

当黄卫兵一夜一夜在高烧中屡屡绝望的时候,守在家中的蔡桃英,就一夜一夜,隔着整座鲜少有人活动的城市,陪他流泪到天明。

你无从知晓,同样的夜里,武汉有多少对爱人,如此消磨。

至暗时刻的骇人之处,不在于它的突然降临,不在于它的不容商量,甚至不在于黑暗吞没你所拥有的一切,而在于,对残存希望的否定,清坚决绝。

当一个人长久置身于彻底的黑暗,不再拥有对任何事情的选择权,浮现在他心头、真正构成意义的,无非过往——做过的不多的几件事,爱过、陪伴过不多的几个人。

50岁的黄卫兵,最后,对自己的这一程,还算满意。

“一直做的就是救死扶伤,不论是不是疫情,该做的都做了,不管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这辈子,值了。”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

高烧终于不再来临的那个午后,黄卫兵内心激动得像个孩子。

打通蔡桃英的电话,他却只说,“不烧了”——好像从来没有担忧过死亡,和只身陷入无止境的绝望。

蔡桃英说,“太好了”——好像从来没有整夜流泪,和茫然于此后的人生何去何从。

托以死生无有恐惧

黄卫兵治愈回家的那一天,蔡桃英仍在居家隔离。不能出门,她便倚门“等待他的脚步声”,“竖起耳朵听”。

这是他们相识的第27个年头。

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工作于同一家医院。在工作中相识、相爱,决定共度此生。

从来平淡如水。

只在这个春天,顿起波澜。

穿越过人生的至暗时刻,再相互搀扶爬上埋葬故人的小山坡,心中别是一番滋味。

“怎么春天这么美?!”

好像一切都是“偷”来的幸福。

清明节上午10点钟,小山坡上的黄卫兵和蔡桃英被全城的鸣笛声深深淹没。

此时此刻,这个声音正响彻整个中国。

“死里逃生”,经历过至暗的时刻,黄卫兵说,“生活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现在,更清楚生命的价值,更确定自己做的事情,值得用生命去托付。”

其实,我们,我们和同事,我们和这座城一直同在。

而且,“心中再没有恐惧。”

清明祭奠结束,蔡桃英扶着黄卫兵,慢步走下小山坡。黄卫兵微微的喘息中,武汉恢复了日常的宁静。

经历了这一场,这座城市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同。

但他们知道,武汉,与以往,再不相同。

撰稿:李姝莛

视频记者:肖正强 李姝莛 杨志刚 马原驰

视频剪辑:肖正强

歌曲:《最美的颜色》

词:王弦

曲:刘卓 邢迟

演唱:王弦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板寸男团:援鄂战“疫”的“最美男护”    下一篇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贯通,工人的这个“绝招”让外国专家看得出神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