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一段缠绵50年的情缘 女主角竟是长沙妹子谭惕吾
(1977年5月1日顾颉刚在北京干面胡同寓所。资料照片)
(俞平伯与叶圣陶(右一)、顾颉刚(右三)在一起。资料照片)
(顾颉刚资料图)
(谭惕吾资料图)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顾颉刚日记》的出版,解密了史学家顾颉刚不为人知的千斛情泪。大家过去都认为顾颉刚是恂恂君子的,谁知在其谨厚宁静的背后却有着浪漫的情感,他对谭慕愚女士称得上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前后绵延了半个世纪以上,委实动人。
早年丨丧妻之后又再婚 编辑本段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因顾家数代单传,长辈们在顾颉刚13岁时就为他订了婚。他虽不满这包办婚姻,但又不敢抗拒。1911年1月27日,顾颉刚与同城的吴征兰女士结婚了,那时他尚不满18周岁。而新娘则大他4岁,是个纯粹旧式女子,两人本无感情基础,更无共同语言。但顾颉刚感其柔弱无辜,既然木已成舟,则“男女之情舍吾妇外,不应有第二人耳”,婚后他刻意培养夫妻感情,甚至还教她认字,写自己的名字。
1912年夏,顾颉刚自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毕业。次年4月,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时他的长女刚出生两个月。顾颉刚因专心于课业,每年仅在寒暑假回家探望。而吴征兰体质素弱,在1918年8月初撒手人间。而那时顾颉刚的好友王伯祥、叶圣陶都在苏州东南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为了帮顾颉刚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于是邀他前往游览。
9月间,顾颉刚去住了一星期。王伯祥向他谈及本校毕业生殷履安,并推崇其才德;后来叶圣陶也有同样的褒奖,说她好学不倦。两位挚友的推荐,使得顾颉刚产生敬慕之心,虽未谋面,却对她不能忘怀。10月底,他向祖母说起殷氏,得到祖母应允,于是便派人去求亲。1919年5月21日,顾颉刚与殷履安结婚了。1919年9月,顾颉刚回北大复学,殷履安在家中代他尽孝道,操持家务。
游园丨遇见个合意女子 编辑本段
1924年4月13日,《顾颉刚日记》提到他和潘家洵(介泉)等人和北大女生黄孝征、彭道真、刘尊一、谭慕愚等人游颐和园等地,这是顾颉刚初识谭慕愚。谭慕愚,1902年生,湖南长沙人,出身书香门第。1923年,谭慕愚报考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及北京大学,先后被三校录取,后来她选择进入北大。谭慕愚给顾颉刚的印象是:“予于同游诸人中,最敬爱谭女士,以其落落寡合,矫矫不群,有如幽壑绝涧中一树寒梅,使人眼目清爽。”(1924年4月29日《日记》)
顾颉刚对谭慕愚可说是一见钟情,他将其与谭慕愚的交往情形写信告知了远在苏州的殷履安。不久,顾颉刚把殷履安接到北京,结束了五年两地相思之苦。这时他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任职,又兼孔德学校教员,薪水刚刚够养家。然而学校常常欠薪,加上顾颉刚又喜买书,致使用度吃紧,生活相当清苦。幸有殷履安勤俭持家,顾颉刚不再为家务分心。此外,殷履安还替他抄写、整理书稿;又为防他失眠,每夜必替他捶背摩腿,直至顾颉刚入睡。
殷履安因患盆腔结核无法生育,顾颉刚一点都不怨她,反认为免受养育幼童之累,岂不是好事?殷履安则将顾颉刚前妻之二女,视如己出,母女间慈孝之情超越了寻常家庭。也因为殷履安以贤德著称,所以虽缺乏才情,但顾颉刚不能有负于她。这也是他给好友俞平伯信中所说的,对于新欢他“并不想和她成姻眷”,“也不愿和她发生较深的关系”的原因。
1925年在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1926年“三·一八”惨案,都赫然可见到谭慕愚的身影。当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人中弹倒于血泊时,谭慕愚救出负伤流血的张静淑,并送到医院。她表现出大无畏的勇猛精神,这也是顾颉刚对她极为倾倒之处。同年6月,谭慕愚离开北京大学,踏入社会,辗转各地。1929年8月16日,顾、谭两人在苏州偶然见面,那是三年前北京一别的再度重逢,顾颉刚在日记上这么写着:“三年渴思,忽于今日无意中遇之,真使我喜而不寐矣。”
一年半后,也就是1931年,谭慕愚已回到南京的内政部工作,并已改名为谭惕吾。1月9日顾颉刚到南京访谭惕吾。1月24日,日记写道:“予与慕愚一段情怀,从未道破,近日颇有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今晨醒来,天尚未明,思欲作书致之,以极简单之词约之曰:‘我二人相逢已晚,无可奈何。然此世俗之常情,万流所共趋。以吾辈个性之强,自当超出恒蹊,别求慰藉。’终虑搅乱其心,不敢书也。”相爱以“学术合作”之名爱慕之情,不敢明说,于是顾颉刚换了个方式。
他在2月4日的日记上写道:“久欲写慕愚信,今日忍不住了。信中劝其向世界史及中国国民生活两方面着力,将来好与我共作一部中国通史,我任上古至清,她任鸦片战争以后至现在。要是这个工作真能作成,我二人精神之结合将历千古而长存,不胜于百年之伉俪乎!只要她能答应,我的不安静的心就可安静了。”
于是他给谭惕吾写了一封二千余言的长信,很快便收到对方善意的回音。而1933年秋,谭惕吾跟随内政部长亲赴绥远考察,回来后写成《内蒙之今昔》一书。谭惕吾对边疆问题的兴趣,甚至影响到顾颉刚的研究方向,他自己就说过受到谭惕吾的感动,“遂有研究边疆问题之志”。
1943年5月30日,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2时半,履安气渐促,至2时50分去世……履安与予结褵整整二十四年,今日永隔幽冥,忍之痛绝。”而因为谭惕吾将有远行,使得顾颉刚在新丧不久,就有“再婚”之举。6月15日,他开始写长信给谭惕吾,这封信共10页,近万字,写了6天。
到了30日他们两人终于见面,但谭惕吾还是拒绝了顾颉刚的求婚。后来王熙华教授在文章中亦说:“抗战中,顾颉刚的妻子殷履安病逝后,他曾向她求过婚,谭以自己已不能生育而拒绝了。顾颉刚只得另行续娶,但他毕生爱着这位女子,至死不渝。”
同年10月13日,顾颉刚接受友人萧一山、罗根泽的介绍,开始和张静秋女士交游。张静秋,江苏铜山人,1933年自北平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她笃信教育救国,一心在工作上,因此年届三十五岁尚未结婚。1944年4月4日,顾颉刚与张静秋订婚,同年7月1日在北碚结婚。因考虑当时公务人员生活太苦,不举行婚礼,不发请帖,亦不印谢柬,只招待一些极熟的朋友,在蓉香饭店请了客。这是顾颉刚的第三次婚姻。
晚景丨可怜隔巷即天涯 编辑本段
1954年以后,顾、谭虽仍有见面,但一属于“中国民主促进会”,一属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两人开会时分别在政协与人大。谭惕吾终身未婚,其子女乃是收养的。在“反右”运动中,对谭的批判之声铺天盖地而来。1958年1月,民革中央整风办公室甚至还编印有《揭露批判右派分子谭惕吾反动言行大会发言汇辑》的册子。
1958年4月底《顾颉刚日记》云:“本月18日到社会主义学院参观大字报……独不见龙云、章乃器、谭惕吾三人,盖彼辈不肯学习也。与伯昕谈,我辈要否去劝一劝。渠云不必,统战部曾召极右派分子开会劝导,谭惕吾发言仍强硬不服罪……”对此,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顾先生想去劝她,可见关怀之情不减往昔。但是他们两人此时的思想距离相去已甚远,谭负隅顽抗之际正值顾‘向党交心’之时。”
1978年9月6日,已经85岁高龄的顾颉刚,重翻54年前的日记,看到1924年他和谭慕愚初相识并大伙同游颐和园的情景时,写下“五十年来千斛泪,可怜隔巷即天涯。”因为当时谭的“右派”帽子未摘,两人虽同住北京,但却咫尺天涯,终不得相见。
尽管如此,顾颉刚对谭惕吾依然关心着,他1979年2月24日的日记说:“今日报载人大常委会中设立法制委员会,费孝通、谭惕吾皆在,知1957年之冤狱一洗而空矣。为之喜慰。”一年多后的1980年12月21日,顾颉刚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87岁。而在顾颉刚百岁诞辰时,当时已91岁高龄的谭惕吾也赶来参加纪念会,还做了简短发言。1997年谭惕吾故去,享年95岁。
据《民国的身影——重寻遗落的文人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