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普通夫妻做的“普通事” 陈薇院士向他俩致谢
夫妻俩接种新冠试验疫苗
2020年4月5日下午5时许,作为武汉首对新冠疫苗志愿者夫妇,张晶和赵威结束医学隔离观察,两人接受CT、抽血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们:结果一切正常,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从安陆逆行回汉到单位值班编辑本段
张晶是武汉一单位医务室的护士,同龄的丈夫赵威是一位司机,两人朴实而平凡。
1月22日晚上10时许,张晶和丈夫从武汉出发,两个小时到达安陆家中。屋外一片漆黑,屋内却亮着灯。6岁的女儿还没睡,等着爸爸妈妈。看见妈妈进门,高兴不已:“妈妈,今晚我要和你一起睡觉。”
一家人出不了门,张晶从新闻中了解武汉的疫情,尤其看到有那么多外地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我很感动,自己也是一位医护人员,也是一位武汉市民,应该为这场战疫做点什么”。
单位的医务室,春节安排了武汉本地医护人员值班。疫情形势严峻,张晶决定回武汉,至少可以和同事换班,“这样,才对得住自己是一名医护人员”。
主动向单位请战,得到批准后,张晶开始办手续。按规定,先要居家隔离14天。
2月5日,手续全部办齐。丈夫赵威开车陪她一起回武汉。
不愿意做旁观者要做参与者编辑本段
2月6日,张晶到单位医务室值班,没有公共交通工具,赵威成为她的专车司机。
“老婆,你看看,好像在招募新冠疫苗临床志愿者。”3月17日下午1时,赵威将手机上一条信息给张晶看。在志愿者报名条件中,要求18至60周岁在武汉的健康成人,两人都符合条件。
“那你报名吗?”赵威问张晶。
“必须要报啊!”张晶想都没想回答。
“我陪你一起报名,免得你寂寞,同时我也想做一件让自己高兴的事。”赵威心疼妻子,笑起来。
温暖涌上心头。新冠疫苗有没有潜在风险,会不会有并发症等等,两人都不了解,“尤其赵先生,平时打针抽血都紧张,居然也勇敢报名。”张晶平时习惯喊丈夫为“赵先生”。
3月19日上午9时许,正在上班的张晶接到电话通知,报名通过了。
登记身份证信息、签署志愿者知情同意书、测体温、量血压、心电图、肺部CT、咽拭子等,每个检查都特别仔细。回家等待结果的过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很漫长。张晶说:“当时医护人员告知,只要检查中,有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就不能参加临床试验。”
武汉一对普通夫妻做的“普通事”编辑本段
“您的体检合格,请您马上赶过来抽血检查几个项目,准备接种疫苗。”3月20日,张晶与赵威都接到了合格的通知。
然而,当时在上班,怎么办?而且也一直没有给领导说这件事,张晶给对方打去电话解释。得知张晶和赵威是夫妻,对方说:“很佩服你们夫妻俩,也谢谢你们夫妻俩。”
由于小剂量组试验人数已经满了,张晶夫妇被调整到中剂量组试验。3月21日晚,赵威带着张晶一起来到指定酒店。按照规定,两人虽然是夫妻,但仍然要一人一间房。不过,两人可以住隔壁。
夫妻俩和陈薇院士的合影
22日上午,张晶夫妇来到疫苗接种点。先进行几个抽血项目的检查,然后排号等待接种。
张晶的编号是“064”,丈夫的编号是“066”。
中午12时49分,张晶接种了新冠试验疫苗。“那里的护士,从准备疫苗到注射,5分钟之内完成。注射时的速度比较缓慢。”可能是同行缘故,张晶特别留意接种时注射的快慢。
在接种点的大厅门口,偶遇陈薇院士。得知张晶是夫妇俩同时来参加接种疫苗志愿者,陈薇院士说:“很感谢你们来当疫苗志愿者,感谢对疫苗研发工作的支持!”
张晶不好意思地回答:“我们就是普通武汉人,能在国家需要我们时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也是幸运的。”陈薇院士还欣然同张晶夫妇合影。
住隔壁也不串门,夫妻俩敲墙壁问候编辑本段
住在隔离酒店12楼,张晶与丈夫一墙之隔。
“感觉自己像在做梦,说出来自己都觉得有意思。”张晶笑起来,夫妻住酒店医学隔离观察,一人住一间,还是隔壁,“不过,也好,让我们找回恋爱的浪漫。”
张晶说,隔离酒店服务很细心,每天早中晚三餐,定时有人送到客房门口,菜肴品种很丰富,“营养需要跟上,这14天也很关键,感冒了,对身体不好,也怕影响疫苗试验”。
新冠疫苗工作人员为每位志愿者配备了温度计。张晶每天至少测量3次体温,记录在本子上,方便观察接种后的一些反应。
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108位志愿者中,不乏同班同学、亲戚、朋友等,而张晶和赵威,是唯一一对夫妻志愿者。其他志愿者得知后纷纷点赞:“你们两口子太勇敢了!”
虽然丈夫就在隔壁,但两人按照专家建议尽量不串门。丈夫开玩笑玩起浪漫,“你要找我,敲床头的墙,还可以省手机流量呢!敲三下就是‘开饭了’,敲五下就是‘你在干什么’。”张晶笑称,还搞接头暗号,“手都敲疼了!”
4月5日,张晶夫妇离开时还领到医务人员发放的健康记录手册,在接下来的6个月,他们还将配合研究团队完成为期6个月的随访和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