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著名“人物”,在他笔下变身“抗疫义工”
赵震作品
伏羲、女娲画像石、秦兵马俑、东汉说唱俑、西汉长信宫灯……由于疫情仍在继续,全国各地博物馆均处于闭馆状态。可各大博物馆里的著名“人物”却经由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摄影师赵震之手,化作一幅幅漫画中的主角,提醒人们复工莫忘防疫。网友们说,赵震凭借一支画笔复活了博物馆里的“戏精”。
作为文博从业者,赵震工作20多年来,一直参与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也常年拍摄本馆馆藏和其他兄弟馆的馆藏文物。以文物形象作为漫画主角的创作,一直是他的业余爱好,这个爱好也持续了差不多20年。
这次疫情到来,让他的创作迎来一个爆发期。“几乎没休息一天。”他说,目前已经创作了《执盾护卿——口罩的历史》《防疫漫画之平安中国:疫情期间个人防护注意这8条》《防疫漫画之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防疫漫画之雷神山施工图》《防疫漫画之复工防护提示》(第一辑、第二辑)。
在这些作品中,各大博物馆馆藏的著名文物都化作萌萌的二次元人物,有感情、有性格,不厌其烦向人们普及防疫知识,好似抗疫志愿者。
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物中筛选出可以入画的文物,源于赵震练就的一双慧眼。他从业20余年,对各历史时期文物遗存中人物形象的体态和相貌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收集文物相关信息。
“防疫主题漫画需要主人公具有特定的体态,而很多文物的体态就现成摆在那里,几乎是拿来就可以用。” 赵震家的窗外就是骊山,山上有一座供奉着伏羲和女娲的人祖庙。女娲持绘制圆形的“规”,伏羲持绘制方形的“矩”。
赵震就以此为基础,将“规”和“矩”替换成测温枪和工作证,提醒复工人员要及时检测体温。“无规矩不成方圆,疫情当前,全国14亿人都响应号召规规矩矩宅在家里,这本身就是文化的延续。”
伏羲女娲图不仅存在于庙中接受祭拜,也出现在许多博物馆中。赵震还曾经在新疆阿斯塔纳古墓挖掘出的文物中见到过类似图画。“这足以证明中华文化圈之大,中华大地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
多种多样的文物中,赵震最熟悉的自然是兵马俑。最近三周,他一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坑内,为每一尊兵俑拍摄头部正面证件照,建立电子档案。
“这是一个几乎延续了10年的愿望,以前只能晚上,观众走了之后拍一些,疫情的到来却意外让这件工作可以集中进行。”赵震每天在坑里一待就是6个小时,每次出来的时候都灰头土脸的,可依然难掩兴奋。
“一天,拍着拍着一抬头,看到眼前兵马俑胡须上还留着一处指纹。那是2000多年前制作兵马俑的工匠留下的指纹。”那一刹那,赵震的眼泪就淌下来了。“就感觉自己和历史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忽略,在我和兵俑互相凝视的时候,时间在消散,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赵震的漫画作品中,兵马俑形象多次出现,甚至是5个人一排,成组出现。因为在他心中兵马俑一直都如同活生生的人一样,有生命。
“当你掏出手机或相机面对他们,看到人脸识别系统将他们一个个识别出来的时候,那种感觉更强烈。”20多年的彼此陪伴,赵震已将兵马俑看作家人一样的存在。
“他们是先辈留下来的东西,甚至,他们的形象就是我们的先辈。”赵震说,疫情到来时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兵马俑在这时候入画再自然不过。
眼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仍处于闭馆状态,赵震的拍摄和漫画创作也仍在继续。他盼望疫情结束后,那些曾经出现在漫画中的丰富文物形象,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文化普及作用。
“如今,公众对博物馆认知已经变了,将逛博物馆从普通旅游变为文化印证之旅。文物是路标,在博物馆中面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会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坚定了文化自信。”
赵震说,文博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帮助人们的文化印证之旅更加深入、更加走心,这样,恐怕才不负展柜中那些文物“戏精”们殷殷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