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这双比星星还亮的眼睛,50天里曾3次流泪

37岁的黄霞身材娇小,动作利落、走路带风。与重症打交道10年,她说未曾轻易与死神妥协,“只要还剩一口气,绝不会放弃”。

“说天上星星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白衣战士的眼睛。”昨天,《人民日报》第八版整版刊登了一张图片,图片上只有这一句醒目的红色文字。

1.png

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第8版

这位白衣战士,名叫黄霞,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症应急病区副主任。照片里的她,全副“武装”,柳叶眉下秀气的双眸,坚定中透出清澈的光亮。白衣战士的眼睛为何这么亮?黄霞在朋友圈动态中回答:“那是因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护目镜里的眼睛闪烁着向生的光芒。”从1月22日抗击疫情的序幕拉开,直到3月11日医院确诊患者全部“清零”,战疫50天的黄霞,曾三次泪流满面。

1_??.png

目录

01 忙不停 最长一次在病房呆了30个小时 编辑本段

37岁的黄霞身材娇小,动作利落、走路带风。与重症打交道10年,她说未曾轻易与死神妥协,“只要还剩一口气,绝不会放弃”。去年,她被任命为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急救分院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没想到刚近年关,她就迎来提拔后的一次“大考”。

1月22日,抗击疫情的序幕才拉开,黄霞就逆行上了“火线”:被任命为新冠肺炎重症应急病区副主任。“我是党员,又是长期在急救分院与重症打交道,肯定我要先上。”回忆当时,黄霞脸上很平淡,“至于怕不怕,后头才会想。”

刚上“火线”时,最头疼的是缺医疗防护物资。当时,病区里已有两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一例是重庆首例,一例是万州首例。

为节省防护物资,医护人员轮班上,4小时一班。每个班进隔离病房后,时间不到不得轻易出来,不能吃东西,也不能上厕所。

1_??_??.png

黄霞悉心护理患者

每天上班时,她先按时查房,随时了解病人情况,还要记录、诊断等。一段时间里,入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她基本上停不下来。最多时,她的病区里有32名患者,其中21个为重症,11个为危重症。

”为患者拍胸部影像,经常要花两三个小时。”黄霞说,一班4个小时根本就不够她用。最长的一次,她在隔离病房里呆了不少于30个小时。“实在太热了!”黄霞说。

防护严实不透气,刚开始那几天不适应。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见过她走出隔离病房的样子,脸上被护目镜勒出通红的印痕,套在手术服里的衣服完全被浸湿。

1月29日,重庆治愈的首例确诊患者出院,黄霞就是主管医师。

1_??_??_??.png

黄霞和同事查看病人的CT

02闲不住 晕倒后3天又申请回“战场” 编辑本段

除夕夜,黄霞写了一篇日记,其中有句话:接到通知时,有点投入战斗的兴奋感,这东西是天生的吧!

关键时刻,她挺身而出。

2月2日,黄霞刚下班,一名危重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必须实施风险最大的插管治疗。当时,接班的医生正忙着安排治愈的患者出院。

黄霞没有多想,她又穿上防护服进去了。

插管要正对病人口腔,气道打开时裹挟着病毒直面扑来,感染风险高。她真的不害怕?

“当时不会想,事后会想起。”黄霞说,“不怕是不可能的。”

2月19日傍晚,黄霞在病房里晕倒了。

早上8点多,她进病区查房之后,一直忙到中午12点过才出病房。下午4点过,她又从死神手里连续抢回两条人命。

一开始是10床患者,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这边刚抢救过来,6床的危重病人又出现血压不稳、体温下降。中间来不及歇息,她与专家组沟通紧急施救方案后,转身又与时间赛跑。两个半小时的争分夺秒,两名患者转危为安。

就在她与专家组视频通话沟通情况时,突然双腿一软站不住了。身旁的护士赶紧扶住她,消毒后扶出病房。脱下防护服揭开口罩发现,她的脸上有呕吐物。

“幸好是空腹,吐的主要是清水。”黄霞说,当天从早上忙下来,她疲惫得没有胃口,中午也没吃啥东西。

经诊断,她因缺氧导致急性脑水肿。为保证她的休息,医院下令强制她至少静心休养一周。

可才过3天,她又向医院提出申请。禁不住软磨硬泡,在对她的身体进行检查评估后,医院同意她回到工作岗位上,但是“严禁”进入隔离区。

“大家都在忙,怎么坐得住?”黄霞说,“不让我进病房,又没说不让我在外围打杂。”

休息满一周后,她的“禁足令”才被解除。直到3月11日医院在院确诊患者“清零”,她才腾出空没有牵挂地休息。

1_??_??_??_??.png

黄霞检查同事穿戴防护服。

03 玩失踪 怕家人担心微信屏蔽父母 编辑本段

得空时,黄霞会在微信中配图发几句打气的文字,也有关于疫情的动态。但是这些动态,她都设置了向父母不可见。

“她好像在躲我们!”父亲黄志朝说。

在父亲的微信“朋友圈”,很久没有翻到黄霞的动态。打电话她也很少接,接了也是三言两语就挂。

1月19日,黄霞判断疫情在蔓延,预感春节会很忙。考虑到丈夫不在万州,她以回老家过年的名义,将父母和儿子送回老家梁平。

离开时,黄霞就屏蔽了父母的微信。

接到通知时,她记起电影《风声》中的一句话“我辈只能奋不顾身”。何为我辈?

她在日记中解释说:“直面挑战,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

“我辈已躬身入局,势必要共渡难关!”投身疫线次日走出病房,黄霞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一句话,配上一张医护人员逆袭的图片。

1月29日,重庆治愈的首例确诊患者出院。黄霞被记者围住采访,很快新闻就在互联网上刷屏。

“黄霞上新闻啦!黄霞上新闻啦!”1月30日,有亲戚把新闻链接发到亲友微信群。黄志朝与老伴赶紧打开看,“她去一线抗疫去了。”

“你参加抗疫了,为啥不给我们说一声?”黄志朝忍不住给黄霞去了电话,既责怪又心疼。老伴一把夺过手机,哽咽着埋怨黄霞:“你让我们担心死了!”

这之后,老两口时常将黄霞挂在心间,没事就找一找黄霞的新闻,还时常掐着点在她休息时打电话关心,不过黄霞“总是报喜不报忧。”

黄霞晕倒的事,她还是没有告诉父母。她并不是拒绝父母的关爱,而是有自己的一番考虑。

“要是他们晓得了,不晓得好担心,这样我就不用解释那么多了。”黄霞曾在日记中写道。

1_??_??_??1.png

04 心柔软 病人和爱人让她泪流满面 编辑本段

3月9日,万州最后一例危重症患者转入全科病房。

3月11日,万州最后一名轻症患者治愈出院。至此,作为渝东北片区集中救治定点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的在院确诊患者“清零”。

回忆起奋斗的50个日夜,黄霞感慨万千。

2月27日,重症应急病区患者减至个位数时,她就当着记者面畅想过“清零”时病房里的场景,坚定的眼神里瞬间填满孩子般的喜悦。

就在那天,她也向记者吐露心扉,讲述了三次泪流满面的经历。

第一次是重庆治愈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出院的前一天晚上,她告诉患者天一亮就可出院时,一向乐观的患者顿时泪流满面,不停地向在场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我当时也哭了,不过我转身就擦干了。”黄霞说,当时患者的这一幕,对在场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触动都很大。“看到了打赢这场战疫的曙光。”

1_??1.png

首例治愈患者出院,主治医生黄霞为她送上一束鲜花

第二次流泪是在病房与一名患者谈心时。

当时,患者向她感叹:“看不到你们的脸,这几天,我天天记你们背上写的名字。”

黄霞接过话茬,叮嘱好好养病,争取早点出院。她随口补了一句:“这么多医生、护士,你现在记住了,出去还是会忘记的。”

“我天天记,记住好多算好多!”

患者的话一说完,黄霞忍不住泪眼花花。

第三次是晕倒后接到丈夫电话。

因为出差遇上疫情,黄霞的丈夫远在新疆不能回来。

“我知道你很拼,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也想你。”丈夫发来视频鼓励和安慰她时,黄霞禁不住哭成泪人。

3月12日,她的这双眼睛登上《人民日报》,透着一股子向生的光芒。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奇迹生还:重症丈夫推着轮椅上的危重症妻子,每天奔走上万步    下一篇 为天使摆渡!这个新疆大姐留在武汉,找到了自己最美的样子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