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用美剧范儿拍党史 这个“85后”不想走以前人走过的路

美剧式的片头,神采奕奕的青年毛泽东、周恩来,鲜艳明亮的色调与柔光,甚至还有缠绵悱恻的感情戏,这些戏剧化场景与以往单调、严肃的党史片截然不同。

赵启辰是个时髦的纪录片导演。与记者见面时,穿一件西装裁剪大衣,头发一丝不苟,他说:“我们这行天天水深火热,再不对自己讲究一点就没救了。”他也是个文艺的人,典型的豆瓣青年。

这样时髦而文艺的“85后”,拍摄作品的主题却极为厚重。去年,他执导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短短10集浓缩了丝绸之路上的2000年,收视率超过了《舌尖上的中国2》;今年7月,他的新作《重生》播出,这部党史纪录片在“二次元”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视频网走红,在文青遍地的豆瓣上收获9.1的高分。

看似老生常谈的主题,却因为年轻化的诠释而变得迷人。“《河西走廊》有60%的情景再现,完全没采访;《重生》更是从头到尾用‘闪回’(电影中处理回忆的手法)的方式拍摄。”他始终坚持以电影化风格拍摄纪录片,用现代技术还原历史。

《重生》中,美剧式的片头,神采奕奕的青年毛泽东、周恩来,鲜艳明亮的色调与柔光,甚至还有缠绵悱恻的感情戏,这些戏剧化场景与以往单调、严肃的党史片截然不同。赵启辰说:“我们试着把初创期的共产党比作现代的创业公司,讲述他们如何凝聚信仰,一次一次浴火重生。”因此,《重生》的主题曲也不是恢弘的传统交响乐,而是罗大佑的《闪亮的日子》。

第一集播出后,赵启辰在豆瓣写了一篇拍摄总结,有人给他私信回复:“没想到大半夜看共产党党史的纪录片看哭了。”

目录

用好莱坞的光影还原民国岁月编辑本段

赵启辰从制片人李东珅和总导演王新建那儿接到《重生》的任务,是在今年年初。他素材很多,有知名撰稿人邓建永写的十几万字解说词,有国防大学专家的意见稿,还有堆积如山的资料;他时间很少,从组建团队到史料求证再到拍摄、播出,一共只有6个月。他的方案有两种:第一种很保险,找旧照片,找专家采访,录解说,然后剪辑;第二种是他一直想尝试却又极为冒险的,把纪录片拍成电影,按照大片的水准还原历史。他选择了后者。他认为,人在被精神打动前,是先被故事打动的。

元旦过完,赵启辰进入了闭关状态。整整两个月,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近代中国史料——他和团队必须根据解说词写出拍摄的分镜,包括演员的台词、走位、道具等等。同时进行的还有选角工作,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那些让网友惊叹相似度将近100%的演员都是那时从上千人中选出来的。

准备工作中的一天,道具组的工作人员问赵启辰,道具需要做多旧,他突然意识到人们对历史一直有个误区:“以前传统的做法是把历史纪录片拍出复古感,忘记了如何去贴近真实的生活。那时的人用的东西一定也是新的。”他看过许多相关电影,《黄金时代》《建国大业》《三城记》……但都不是他想象中的近代中国,“那是年轻人朝气蓬勃的岁月,是色彩斑斓的快意民国,不该是棕色或者茶色的画面”。他决定抛弃过去历史纪录片的昏黄色调,采用最鲜艳的颜色去还原那个时代。

于是,《重生》运营监制熊殷给好莱坞顶级的剧组发去邮件,收件人包括《权利的游戏》《纸牌屋》等美剧的摄影师和灯光师。意想不到的是,美国团队纷纷回信,对赵启辰想将传统题材国际化、年轻化的意图表达了兴趣。“最后我们选择了《纸牌屋》的摄影、灯光团队,他们对于影像和调色的把控更严格。”而摄影与灯光这两项,占了《重生》所有开支的1/4。

3月,《重生》在横店开拍。那天,横店下着小雪,第一场戏讲的便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恩来艰难脱险的故事。镜头拉向神色凝重的周恩来,他在动荡中从上海逃至武汉,船舱摇晃,人来人往,眼神中满是悲愤、无奈与不安。

这个场景拍完,赵启辰便进入了他想象中的峥嵘岁月。

不同时空的两群年轻人编辑本段

《重生》是今年收视最高的纪录片之一,在中国教育台播出时该台的平均收视上升139%;它横扫网络,在哔哩哔哩上平均每集就有近3000条弹幕。“中共第一天团”“雨中的周男神”“毛周最强CP(搭档)”等等——网络语言与历史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有种奇特的穿越感,却并不违和。

赵启辰是党员,“但从不认为自己作为党员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曾思考为什么自己对这样题材的纪录片产生了共鸣,为什么会被拍摄时的故事和细节感动,最终得出结论:虽然处于不同时空,但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有着相同的拼搏、奋斗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在任何时代都是动人的。

这种感觉在拍摄第一集时尤为强烈。第一集的主要故事是共产党的成立经过和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镜头便是毛泽东的出场。1912年,清王朝落幕,毛泽东从湖南新军退伍,准备继续读书。以往纪录片中,这样的情节该是一张照片,一段旁白,但赵启辰下了大功夫去设计一个毛泽东系扣子的画面,“毛泽东觉得时代变了,不需要军人而需要读书。所以眼神中要透露一股坚毅,同时还要留有一点军人的气质,整理衣服时就很英姿飒爽。”

为了这个场景,《纸牌屋》的摄影师马丁用了大量明黄、鲜绿的色调,烟饼释放的烟雾持久凝结在空气中,形成灿烂而温暖的柔光,这个出场,意味着国家的新生。“这个简单的动作,拍了将近70次,就为了让观众相信他是青年毛泽东。”有观众评论说,暖色光晕颇有美剧的神韵,制片人李东珅说:“这是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观众最爱看赵启辰给历史人物加戏。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个漂亮的长镜头,把与会13人全部交代一遍,人物关系、模样、性格在短短一分钟内介绍得清清楚楚;一场毛泽东、杨开慧撑伞话别的戏,既表现情深意笃又暗暗隐藏不安,拍出了偶像剧的味道,给历史人物加入了人情味。

3个多月的拍摄,体力不支成为整个团队最大的障碍。“每天十五六个小时,大家对镜头的判断能力就会出现问题。”特型演员长得不像毛泽东,不能过审,删;与历史细节有出入的地方,删;甚至光影不协调,画面美感不够,演员表现不自然,一样得删。整个团队几乎全是“80后”,对自己作品苛刻到吹毛求疵的程度。

最后一次拍摄的场景,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毛泽东等人准备出发前往西柏坡时的情景。赵启辰设计了一个画面,夕阳下,毛泽东坐在山坡上,镜头缓缓推向他背影,周恩来等人走向前,5位书记站在山头,整个画面坚定又温情。赵启辰说:“虽然历史没有描述,但我相信伟人会有这样的心情,会有这样的回忆,所以我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还原。”

拍摄时原本天色不好,但拍到这个场景时刚好夕阳西下,余晖绯红。在场所有人都被这个画面感动:镜头里,伟大的历史人物缔造了新中国;镜头外,一群“80后”完成了一件热血与创意交融的作品。

反经验主义者编辑本段

《重生》的总制片人李东珅用“反经验主义者”来形容这支团队。赵启辰同样如此认为:“我们团队的观念很新潮,不太想走以前人走过的路。”

他所谓的新潮,就是把纪录片当作电影拍。赵启辰从小生活在大院里,“院子里常放电影,那时候就特别感兴趣”。18岁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到香港浸会大学读导演专业硕士。在香港的经历让他了解到产业化的重要性,回到北京后,他做起了纪录片,参与的第一个片子名为《迭部·洛克心中的伊甸园》,“我用一个月把片子重新解构,用情景再现手法剪出了核心故事。”这部纪录片后来在日本获得了旅游大奖,之后他的诸多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电影叙事手法的风格也越来越突出。

最大的跨越是在2012年,他接手执导《河西走廊》时。“以前情景再现是一个辅助手段,但到了《河西走廊》,我决定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电影化表达上。”在拍摄过程中,赵启辰与团队在河西走廊上来回走了十几次,汉武帝、张骞、玄奘等人物的故事被他一一还原。《河西走廊》启用了美国极限运动摄影师和BBC风光片摄影师,让画面呈现出既古典又现代的观感。

创作《河西走廊》时,赵启辰与团队采用了新的拍摄流程:只有一个导演、一个编剧、一个剪辑指导。“传统纪录片会分六七个导演,每人承担一两集,大家各拍各的。但这种模式有一种不确定性,可能造成质量良莠不齐,也会增加编导的惰性。”

许多业内的人都和他说,一人承担所有导演工作根本不可能,连播出方中央电视台也在质疑。最后,赵启辰决定自己先拍3集,“每天睡三四个小时,没有休息日,没有社交,把自己对故事、画面的想法全部付诸实际”。那几集,导演、剪辑、制作都是他一个人。《河西走廊》第一集讲述张骞出使,紧凑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合作方,赵启辰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执行总导演。

《河西走廊》体量巨大,有着多达数十万分钟的素材。赵启辰说:“剪辑这部片的过程就像修行,需要不断尝试新的可能,因为这样的事别人没做过。”第四集讲述东晋学者郭瑀隐居深山传授儒学的故事,他设计了郭瑀年复一年砍树的情节。他拍残留在树叶上的雨水,拍周而复始的动作,拍飞溅的树皮,短短几秒的画面整整剪辑了十几天,只为了剪出最有节奏感的画面。

那十几天他意识到,拍片子和郭瑀隐居相似,都是个磨练的过程:“混搭、跨界、执着,这都是年轻人该具备的素质,当突破完成了,创作者也就重生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我与昆曼公路的美丽邂逅    下一篇 我和中文的美丽邂逅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