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文物里的丝路故事
2.5万件—这是故宫博物院186万件文物中,外来文物的数量。这些珍贵的文物,有钟表、珐琅器、玉器以及书画等,玲琅满目,包含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们来自何方?
“我们是文明古国,过去没有对外偷盗,也没有对外侵略。”故宫院长单霁翔说。故宫现有的外来文物,绝大部分是“万国来朝”的珍品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这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见证。
10月15日,故宫海上丝绸之路馆,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举行奠基仪式。从北京飞来的单霁翔,出席了这一仪式。一年8个月后,2020年6月,这一展馆将建成使用。
石狮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缘。一只狮子,见证了这一缘分。
一只“狮子”编辑本段
石狮,因“狮”得名,与“狮”结缘。
日前,故宫博物院与石狮市政府,联合举办“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这一主题,十分巧妙,有丝路,有狮文化,有故宫珍宝。
珍宝展上,明代的掐丝珐琅狮形香薰,受到欢迎。
这只“狮子”,蹲坐于地,前爪抬起,似在戏球,颇为可爱。狮头是盖子,胸前两个垂缨是暗钮,能转动打开狮头,把香料放入中空的“狮子”腹内。
玉镂雕三狮戏球绦环,则是一件元代展品。
只见,绦环中间是一绣球,镂雕,旁边彩带环绕。球中心镂雕出一活珠,珠可灵活滚动。三只小狮围着绣球嬉戏,或奔跑,或站立,均注视着绣球,十分生动。
狮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的说法。推测,绦环的主人应是元代某位贵族,他常把绦环系在腰间,以求吉祥。
古代中国,本土并没有狮子。狮子、狮文化传入中国,有陆路和水路两种方式。
陆路是通过西域。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各国交往。《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子、符拔。”这是西域“贡狮”的较早记录。明代,西域各地“贡狮”接连进入中国,永乐年间(1415—1420年),陈诚、金幼孜、李时勉、陈敬宗、梁潜、胡俨等文人均留下“贡狮”应制诗赋,见证中外狮文化交流的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是“贡狮”进入中国另一通道。明代,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等地,均有从海路“贡狮”的历史记录。而三佛齐(印尼的巨港),既是香料集散地,也是“贡狮”使团的中转站。自古,石狮市就在泉州管辖下。作为南海航线的重要起点,泉州曾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是海上丝绸之路重镇。
机缘巧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泉州下辖县级市石狮以狮为名。丝绸之路,是狮子、狮文化传入中国重要途径。狮子则被誉为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使者”。
佛经赋予狮子至高地位,释迦牟尼讲经犹如“狮子吼”,坐席名为“狮子座”,以狮子譬喻佛法威猛,可以降服一切邪魔。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狮子成为吉祥物,被视为智慧、勇猛的化身,有镇宅辟邪、迎福纳祥功能。
千年后,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石狮市领风气之先,得改革之惠,以“狮”的勇猛进取、开拓拼搏,从福建沿海小镇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民办经济特区”。
一个钟表编辑本段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走红。
“故宫藏品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数一数二,尤其是钟表太精美了,能再多修复几件珍品就好了。”
王津修复的,还有时光。伴随着滴滴答答的声响,我们沿历史前行,来到了1792年。
那年9月一个下午,英吉利海峡普利茅斯港,四膄轮船启程前往中国,下达命令的是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为了这次来访,他特意邀请伦敦钟表制作高手威廉森,打造了写字人钟。
1793年,英国使团进入皇宫,把这座青铜镀金写字人钟献给皇帝。乾隆皇帝见这钟表,竟能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的毛笔字,赞叹不已。退居太上皇后,乾隆特意把它搬到养心殿,随时把玩。
最早是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两座自鸣钟,倍受青睐。从此,西洋钟表进入宫廷。目前,故宫收藏各式钟表2200多件,钟表馆展出的百余件钟表中,格外引入注意的,还数写字人钟。
王津说,如今这个写字人钟,已经30多年没有修过了,目前只能写出“八、方、向”三个字,我都心疼。
更令人心疼的,是在享受丝绸之路便利与封建闭关锁国矛盾中,中国当时的统治者,一边把玩钟表,一边失却了锐气。
事实上,清代宫廷,一度成为接纳和吸收西方先进科学的最高中枢区域,天文仪器、数学仪器、地学测量仪器、绘图仪器、医学仪器等,都曾渐入宫廷。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曾经,大量的外国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来华,促进了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也把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中国。
有史可考,明、清皇帝,对西方科学知识、技术均有浓厚兴趣。从原料和技术的输入,器物造型与纹饰的接纳,到西洋绘画在宫廷中的传播,宫廷与外来物品接触,都能反映出明、清皇帝及宫廷,在吸收外来文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清代,西洋画师进入宫廷,他们将西方的透视学和解剖学原理,运用于中国的传统绘画,注入新的元素。我们耳熟能详的“洋画师”,有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他们留下的珍贵作品至今仍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些文物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路线,更是联系古代中国与世界的文明纽带。
一幅地图编辑本段
那一晚,亿万中国人,盯着电视屏幕,看一幅故宫的馆藏画作。
画作绘于绢本之上,徐徐展开,只见山川秀美,林木葱郁,城池林立,道路逶迤其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
作为今年春晚特别环节,主讲人单霁翔讲述了《丝路山水地图》的传奇故事。这幅地图,由企业家许荣茂出资2000万美元,从私人收藏家收购,转赠与故宫博物院。
地图的脉络,由东向西前行,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的长卷,描绘了蜿蜒两万里、延绵数千年的丝绸之路,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当时的航海奇迹,留下《郑和航海图》,反映了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达。而这幅规模宏大的《丝路山水地图》,展现了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学界认为,《丝路山水地图》绘制于明代中后期,应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气势恢宏的地理风貌迎面走来,历经数百年兴衰而依旧保存较为完整,颜色保持如初,越饱经沧桑越历久弥新,就如同丝绸之路一样。
《丝路山水地图》曾流出中国。2002年,中国收藏家从日本将此图购回,找到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做研究。相比于国宝再现,作为国宝研究者,林教授更关注地图背后的秘密。
他第一次看到《丝路山水地图》全貌,一无思路。两个星期后,他偶然发现在《陕西通志》后面附有《丝路山水地图》刻本。这打开了林教授的丝路研究探索之路。
林教授研究《丝路山水地图》多年,而后撰写了20余万字的《蒙古山水地图》。继续研究丝绸之路,继续探寻之旅,探索更多的遗址,为丝绸之路发挥着作用,是中国大量学者的使命。
“狮子”、钟表、地图,只是故宫馆藏文物的缩影。它们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走进民众视野。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说。
谈到海上丝绸之路馆,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说,海上丝绸之路馆建成后,故宫博物院将不断拿出精品来充实它的馆藏,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